庄子|刘先银经典点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听庄子讲那木匠的故事( 二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 , 诗意盎然 。 一力辩 , 一巧辩;一求真 , 一尚美;一拘泥 , 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 , 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 , 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 因而引起联想 , 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 其题虽小 , 其旨甚大 。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 ,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 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 , 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 , 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 , 就令人拍案叫绝 , 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 , 两人的雄辩之外 , 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 。 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 , 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 。 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 , 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 , 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 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 , 人乐鱼亦乐 。 从认知规律上来说 , 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 , 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 , 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 , 典型的“移情”作用 , 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 , 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
听庄子讲那木匠的故事
导读
传统家具的灵魂是榫卯结构 , 中国人可以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 , 只依靠榫卯的攒接拼合 , 就创造出了绮丽多姿、享誉世界的家具 。 而榫卯结构的发明和发扬光大者 , 则是古往今来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国的木匠们 。
中国木匠的精神十分内敛别致 。 他们甘于寂寞 , 埋头于自己的手艺活 , 却巧夺天工般地缔造出无限光华 。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支撑 , 使他们这样凝神专一 , 与木共舞?木匠的形象 , 见诸中国的民间传说和古籍记载 , 在《庄子》这本书中 , 也有好几例有关木匠的趣事 。 本文就对这些故事进行介绍和解读 , 与读者们一起领略庄子所介绍的木匠的精神内在 , 或许通过庄子阐发的智慧 , 还可以为我们迷茫的生命指点迷津 。
—— 无用之用 ——
庄子讲木匠的故事 , 讲得最多的是一位名字叫石的木匠 。 这位石木匠有一次到了齐国 , 见到一颗作为社神的栎树 。 这棵栎树大到可以为几千头牛遮阴 , 树干有百尺粗 , 树身高达山顶 , 好几丈以上才生旁枝 , 可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 。 观赏的人群好像集市一样 , 但石木匠却不瞧一眼 , 直往前走 。
他的徒弟站在那看了个饱 , 追上石木匠 , 问说:“自从我拿着斧头跟随您 , 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木材 。 您为什么看都不看一眼呢?”石木匠回答说:“算了 , 不要再说了 。 那是棵没用的散木 , 用它做船很快就会沉 , 做棺椁很快就会腐烂 , 做器具很快就会折毁 , 做门户就会流污浆 , 做屋柱就会被虫蛀 , 这是不材之木 , 没有一点用处 , 所以才这么长寿 。 ”
石木匠回到家 , 夜里梦见栎社树对他说:“你要把我和什么相比呢 , 和那些有用之木相比吗?像柤梨橘柚、瓜果之类的树 , 果实熟了就遭剥落 , 剥落就被扭折 , 大枝被折断 , 小枝被拉下 , 这都是由于它们的才能害苦了自己的一生 , 所以不能尽享天赋的寿命而中途夭折了 , 这便是显露有用而招来的世俗的打击 。 我求做到无所可用 , 已经很久了 , 几乎被砍死 , 到现在我才保全了自己 , 这正是我的大用啊 。 假如我有用 , 我还能长到这么大吗?
石木匠梦醒后告诉他的徒弟 。 徒弟说:“它既然意在求取无用 , 那为什么还要做社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