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胡缵宗在苏州:一段陇水与太湖的文化交汇史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胡缵宗44岁。
这一年的初夏,一纸诏书,他被调往长江南岸的苏州担任知府一职。彼时,他在安庆知府的任上干得风生水起,“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又“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深得民心。正是他的勤政爱民和礼贤下士,离任时安庆百姓万般不舍,甚至连路边相送的人都泣不成声,更有数以百艘的船只一路相送到京口一带。
胡缵宗,就是在这样的依依惜别中来到了苏州。
孔子|胡缵宗在苏州:一段陇水与太湖的文化交汇史
文章插图
胡缵宗像

先简单回顾一下胡缵宗的生平吧。
胡缵宗(1480年至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甘肃天水秦安人。他的祖父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曾在四川双流等地任县学教谕。胡缵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在家乡有其姐用口衔油供其读书的传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他考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三甲一名进士,被破格擢用,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世宗实录》。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谋反被诛,胡缵宗被人诬告而受到牵连,谪为嘉定州判官;正德十年(1515年),升为南京户部湖广司员外郎,后升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改任安庆知府。
胡缵宗走马上任苏州之时,正逢中年,在官场上滚打摸爬了十五年之久,也从最初的一介书生历练成一个世事通达的中级官员。苏州作为东南一大都会,父母官中德高望重之人代不乏人,远有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近有宋代的范仲淹、明代的况钟等。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明初苏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存在许多弊病,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后,以其精敏干练的行政作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风气,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胡缵宗能镇守苏州,显然是朝廷对他寄予厚望。他也深知重任在肩,正如同治版的《苏州府志》所述,初到苏州,胡缵宗即“驭下甚严,继以宽大,核民田税籍,胥吏额外私加者,悉从罢革,凡十三万有奇。白银金花,视正税之轻重,以为多寡。民苦力役,长赋尤甚,缵宗随宜调剂。”
孔子|胡缵宗在苏州:一段陇水与太湖的文化交汇史
文章插图
《苏州府志》同治版书影
事实上,在长达四年的苏州知府任上,胡缵宗一直勤勉尽职,政绩斐然。甚至有文章称赞,他在苏州“兴学馆,整吏治,减民负,时人评议‘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颃’,皇帝勅封为‘中宪大夫’”。如此显赫的成绩,让他在嘉靖四年(1525年)连升两级。先是8月,都御史吴廷举举荐其升任按察使,紧接着是10月份,巡按直隶御史朱实举荐其升任兵备副使。《胡氏荣哀录》里记载:窃见苏州知府胡缵宗律己爱民,无愧于循良;文章政事,有光于郡治。况时灾藉其赈恤而干济之劳多;海寇赖于潜消而保障之绩著。乞推补兵备副使。
短短一年里荣升两级,为他后来升任山东巡抚奠定了基础。

然而,可能出于偏爱,在胡缵宗的苏州政绩里,我最感兴趣的倒是文化事功。
正式命名于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的和靖书院,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是提举曹豳为了纪念和靖先生尹焞而创建的。尹焞,宋代河南洛阳人,理学家程颐的高足,宋室南渡后读书于虎丘西庵,将书斋题名为“三畏斋”。嘉定七年(1214年)知府陈芾在三畏斋旧址上绘像建祠祀之,遂成祠堂。南宋端平元年,曹豳改祠堂为书院,于虎丘云岩寺西扩增校舍,建有三省、务本、朋来、时习四斋,作为师生讲读之所,买田收谷以食之,储书其中,并命名为和靖书院。宋代诗人郑起在《虎丘尹和靖书院示开讲》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和靖书堂八面开,新分半席在山隈。若无人听都归去,传语生公借石来。”一个个学子沐浴着晨光默诵四书五经,或奋笔疾书,或讨论经义,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