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胡缵宗在苏州:一段陇水与太湖的文化交汇史( 三 )


这些年,我因缘际会,多次去过苏州文庙。每次穿行其间,总会想到胡缵宗——是的,我家乡的这位明代贤达,曾经事功于此,让我在多年之后也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

胡缵宗担任苏州知府的时间不算很长,满打满算只有四年,但他的足迹遍布吴中大地,他去天平山拜谒过范家祠堂,去开元寺听过悠悠的钟声,去西山赏过梅花,去姑苏台登高望远,也去过碧波万顷的太湖边饯别友人。考察他的踪迹,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跟当地文人交往甚密,这既是他作为一方大吏对文化的关心,也是他作为一介大儒的真诚体现。
明代的苏州,是一二等富贵繁华之地,文风昌盛。而胡缵宗作为一方大员,跟文人、画家、书法家多有交流,互有唱酬赠送之作。我手头有一册《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的老版本。诗集以他的官员经历分为京师、巴蜀等辑。其中,在苏州小辑里他与文人的唱酬之作多达20余首。而这些文人雅士,皆为当时吴门名流,诸如文徵明、王宠、祝枝山、杨慎、顾璘等大腕人物。尤其是王宠,虽然仕途不顺,低为生员,但胡缵宗十分器重,引为知己,王宠英年早逝后所出诗集的序文,也是胡缵宗所写。胡缵宗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关系也极为密切,二人互赠的诗文很多。
孔子|胡缵宗在苏州:一段陇水与太湖的文化交汇史
文章插图
胡缵宗题跋伍余福《梅雪卷》(局部)
赫赫有名的唐寅的墓碑,也是胡缵宗所写。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因《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电影而阴差阳错地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实际上彼“伯虎”非此“伯虎”——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唐寅去世时,胡缵宗到任不久,他对唐寅的离去十分惋惜。因此,唐寅之弟唐申在桃花庵为唐寅墓立碑,特请胡缵宗书写墓碑时,他是欣然接受,大书“明唐解元之墓”六字,右题“中议大夫赞治尹直隶苏州府知府天水胡缵宗书”,左题“嘉靖五年岁次丙戌冬十二月上浣吉旦,弟申立石”。清嘉庆六年(1801),唐仲冕刊印的《六如居士全集》对此事也有记载:“其坟墓,一在桃花坞,一在横塘桃花坞,有明胡太守缵宗碑。横塘载在方志,今并修之。予以同族来宰是邑,既修其墓,刻其遗集,欲求其后裔不可得。”遗憾的是,胡缵宗所书的唐寅墓碑,清代以后不知去向。现在横塘的唐寅墓碑系后来重刻,墓地被公布为江苏省文保单位。
胡缵宗与苏州文人之间的交游,王世贞在一篇文章里如此盛赞:
胡孝思尝为吾吴郡守,才敏风流,前后罕俪,公暇多游行湖田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遍于壁石。
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过往苏州的地方官员,胡缵宗都能彬彬有礼,待客有道,为自己赢得一片赞誉。这种雅集性质的交游,给胡缵宗最深刻的影响,首先是他的诗文及书法作品,在法度和艺术品位上跳出了明代初期“台阁体”的窠臼,自成风格。其次,让他在晚年隐居故乡时选择了一种风雅的生活方式,并对地方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嘉靖十九年(1540)春天,时年62岁的胡缵宗结束仕宦生涯回到家乡,很快就和先后致仕归里的八人聚集于家乡的邢家村,饮酒赋诗,泼墨挥毫,陶醉山水间,形成了一个号称“陇溪九逸”的文艺团体。我在拙著《天水八拍》里录有一篇《陇溪九逸》专记此事,只是当时坐井观天,不知此举竟然是受明代吴门文人的影响。现在,我在苏州生活,对吴文化略知一二,才知道“陇溪九逸”的文化脉络渊源有自。除此之外,胡缵宗还设立鸟鼠山房刻印书籍,将吴音评弹的温软质地融入到秦安小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