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胡缵宗在苏州:一段陇水与太湖的文化交汇史( 二 )


只是后来,和靖书院几经迁移。
延祐元年(1314年),和靖书院迁建到长洲县乌鹊桥北。20年后,元统二年(1334年)新安吴希颜山长呼吁知府,以“籍书院粒米之在廪者粜之,得中统钞八千六百贯。辇大成殿即新址,而前为仪门,门少西为先生祠,又西为土地祠,又西临广衢为外门。翼殿为两庑,殿后建习堂,堂东斋庐曰‘六有’。总为屋若干楹。其即工始于夏六月,甫冬孟十月,而书院落成矣”(见民国《吴县志》)。胡缵宗作为一名熟读儒家经典的官员,对教育和文化格外重视,到了苏州,他像在安庆广建书院一样,初心未改,致力于书院的兴建当中。
首先,他是以龙兴寺废基为基础,改为和靖书院。明代的袁袠(zhì)在《迁尹和靖先生书院记》里详细地记载了这一事实:
和靖书院,旧在虎丘西庵,遗基久湮。天水胡公缵宗,来守兹土,考道之暇,大惧荒没,为往哲羞,抑无以法将来,即故地祠而祀焉,又以僻在郊外,学者罕至,乃徙祠于龙兴寺。
除此之外,苏州历史上的学道书院和金乡书院均和胡缵宗有关。
据民国《吴县志》载,嘉靖二年(1523年),胡缵宗将景泰寺改建为学道书院,门匾曰“东南邹鲁”,堂曰“学孔”,自为之记,塑言子像于中。后为讲堂,堂后为弦歌楼。他还撰写《学道书院学孔堂记》。
也是这一年,胡缵宗在西市坊(今苏州古城区乐桥西侧)永定寺旧址建金乡书院,奉祀澹台灭明。
据《吴地记》载,“永定寺,梁天监三年苏州刺史吴郡顾彦先舍宅置,陆柬之书额。”唐代诗人韦应物于贞元七年(791年)退职时就曾在这里闲居过一段时间,还写过一首《永定寺喜辟强夜至》。胡缵宗在永定寺旧址上创建书院,书院中间为“寓公堂”,绘像以祀,还把宋代寓吴的尹和靖(即尹焞)及魏鹤山(魏了翁)两位贤人祔祀之。旁建书舍,择吴郡优秀子弟肄业其中,以孔氏之道相教。胡缵宗创建书院的最终目的,固然是“庶仕者知所勉,而学者知所劝,孔子之风其有兴乎”,但同时也是弥补学道书院专祀子游,却未为子羽立祠设学的遗憾。胡缵宗在《寓公堂记》一文里就袒露了这样的心声:“子游北学而得其精华,子羽东游则树其风声。其遗迹故址千载而下,使人有慨焉向往之志,人知子游之开源于吴,而孰知子羽之风亦不可诬也哉。”子游和子羽,皆为孔子的弟子,《史记》里有一段颇为著名的记述: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南游至江,到过苏州。现在苏州城东南之澹台湖,就是他南游至江的遗迹。
“缵宗忝守吴郡,既复学道书院,爰因佛庐之废者复建金乡书院”,算是了一桩心愿。可惜的是,金乡书院在万历初年被废,崇祯九年(1636年)巡抚都御史张国维“改复旧规”(见民国《吴县志》),但后又遭毁。
胡缵宗也组织了苏州文庙府学的重修工作。
苏州的文庙府学,是北宋名相范仲淹于1035年创建的(当时称州学),其庙学合一的体制为后世和多地效仿,故有“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的说法。苏州文庙府学后来多次增修扩建,规模甚大,声誉卓著,居东南诸学宫之首,影响了宋元明清四朝。苏州在明清时期,出了许多状元,文庙府学也是与有荣焉。而胡缵宗在治苏期间,对文庙府学也是格外关心。据民国《吴县志》载,嘉靖二年,胡缵宗重建大门,匾额悉自书题,改“跃龙”曰“龙门”,“翔凤”曰“凤池”。又以嘉会东厅为十贤堂,奉祀王充、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王旦、韩琦、欧阳修、苏轼、李侗、陆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