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清华思客|李成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改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二 )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思想史地位突出表现在:第一 , 作为黑格尔哲学研究对象的纯粹概念 , 超越了柏拉图式的包含“感性杂质”的理念 , 以及康德哲学中仅有的十二个主观的概念 , 被赋予了客观的意义;第二 , 弥补了古希腊知识论哲学传统中意志维度、特别是自我意识维度缺失的不足;第三 , 避免了康德哲学仅仅通过先验理性能力来把握绝对 , 因而存在历史生成维度缺失的局限;第四 , 消解了康德哲学现象与物自体相分离、范畴与经验相分离的局限;第五 , 弥补了费希特以“绝对自我”取代康德的“物自体”去寻求大千世界的存在依据 , 以及谢林通过“诗”的形式来把握绝对的理论局限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清华思客|李成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改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本文图片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 , 黑格尔通过概念辩证法试图实现思想与现实、概念与事物的绝对统一 , 将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思维发展到了顶峰 , 既具有思想史上的进步意义 , 也必然蕴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 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 黑格尔基于概念辩证法所建构的体系化哲学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 , 是只能无限趋近而不可最终达到的过程 , “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 由此它在历史领域表现为 , 认为人类历史“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 , 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
第二个方面 , 黑格尔哲学中必然存在体系和方法之间的内在矛盾 。 在其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在《逻辑学》中 , 他把绝对观念既作为起点 , 也作为终点 , 认为绝对观念经过“以抽象思维要素存在的理念”辩证运动 , 以及这一运动外化为“自然界”和“精神”进而回到自身的过程 , 就是人类历史实现自由的过程 , 对这一过程的正确揭示就是真理 。 “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 , 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 。
02
以“感性在先”取代“逻辑在先”:
费尔巴哈何以重新陷入形而上学
在黑格尔哲学彻底解体的过程中 , 反对现实宗教这一斗争的实践呼唤唯物主义哲学的出场 。 费尔巴哈以“自然-感性先在性”取代“逻辑先在性”来把握世界 , 首次从黑格尔哲学外部打破其哲学体系 , “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仅仅诉诸人的自然属性去解读人的本质 , 认为人的自然属性集中体现在人具有合理利己主义的感性需求 , 进而他对此进行了高度抽象(感性直观) , 认为人的本质体现为人的情感 , 而这一情感的最高表现就是能够带来合理利己这一目的的“爱的宗教” , 它完全能够避免由基督教信仰所招致的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 进而实现人的解放 。 但是 , 因为费尔巴哈不了解社会的本质 , 所以其哲学缺失了社会历史实践视野 , 纵使他在自然观上彰显了唯物主义的原则 , 这种缺失决定了他不可能将其贯彻到底 , 最终仍然陷入抽象形而上学的泥淖 , 无法找到实现人的理想的现实道路 , 这在其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清华思客|李成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改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本文图片

第一 ,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与历史观上依然陷入了抽象形而上学 。 “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 , 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 , 基督教的产生正是因为它未能体现人的上述本性 , 进而实现了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 , 因此费尔巴哈才认为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自我异化的结果 , 而这一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 , 才构成现实中人的不自由的深层根源 , 由此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由 , 当然就必须要扬弃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