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清华思客|李成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改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三 )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存在着如下内在矛盾:一方面 , 按照费尔巴哈的理解 ,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 , 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另一方面 , 宗教的产生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 它可能随时消失 , 到那时它的影响也将迅速降低 , 而“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 。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之所以是站不住脚的 , 源自他没有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状况去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 他虽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但是无法真正揭示这种联系 , 而是试图“把这些关系看做新的、真正的宗教” 。 但宗教与唯物主义是根本不能相容的 。
第二 , 费尔巴哈基于抽象人性的道德观依然陷入“逻辑在先”这一形而上学思维 。 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所谈的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 是人的虚幻的反映 。 恩格斯指出 , 这个神本身实际上“是长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 , 是以前的许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集中起来的精华” , 而被反映为这个神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 , 这个人“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 , 是抽象的人 , 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 。 因此 , 费尔巴哈尽管是从肯定感性和现实出发去建构新哲学的 , 但结果却背离了其初衷 , “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 , 他对人的理解就陷入了抽象 。
陷入抽象形而上学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 , 直接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支撑 , 使得人们停留于美文学的词句而不去追问科学的知识 , 仅仅“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 , 而不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 因而极大阻碍了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运动 。
费尔巴哈以“感性在先”取代“逻辑在先” , 也只能停留于把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简单地抛在一边 , 而不能用真正的科学理论扬弃它 , 其结果当然就无法实现时代的要求 , 这就要求新哲学“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 , 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 而现实的革命实践也必然会将费尔巴哈哲学彻底抛弃 。 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 , 显然就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彻底改造的关键环节 。
03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改造
与马克思哲学变革
恩格斯认为 , 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流派理论上的异质性 , 根本上取决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 表现在它突出强调在劳动发展史中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 指出哲学植根于它所产生的时代 , 思维方式的变化源自现实生产力水平发展进步的要求 。 第一 , 哲学基本问题意识的萌发及其在近代哲学中的凸显 , 以及“逻辑在先”思维方式的最初确立 , 均源自愚昧时代落后的现实生产力状况 。 第二 , 推动哲学进步的力量来自“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 而不是纯粹的思想力量 。 具体来说 , 形而上学的产生源自自然科学本身的局限 , 唯物辩证法的出场则是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的结果 。 所以 , 无论是黑格尔哲学 , 还是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 其深层根源都在于德国当时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 。
第二个方面 , 宗教、国家等意识形态状况是经济关系状况的直接反映 。 恩格斯指出 , 现代历史表明 , “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 , 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 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 , 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 ” 国家独立于社会的表现就是产生另外的意识形态 , 也即反映经济事实的“法律形式” , 而哲学和宗教 , 则是作为更加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而存在 。 它们自身的不断发展 , 尽管表面上是以独立的形式服从自身规律 , 但实际上依然是对现实经济关系发展的反映 。 因此 ,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宗教 , 其内容的变化也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