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颔|侯马盟书:玉片上的朱书文带你“穿越”到东周( 三 )


“春秋时期尔虞我诈盛行,彼此之间不信任,便产生盟誓文体。”田建文说,晋侯与卿大夫结“盟”,结盟内容依照旧例叫作“命”。“盟”与“命”是东周时期的怪胎,如此而已。
据张颔《〈春秋左传〉盟誓表》统计,共有196次盟誓,其中晋国参与的就有57次。
盟约还有一套程序,先是主盟人召集参盟人一起到盟誓地点;由盟誓管理者将所要盟誓的内容书写在玉、石片上,每人一式两份;然后平整盟誓场地,挖长方形竖坑;杀牛、马、羊等牺牲,主盟人执牛耳;歃血为盟,宣读誓词;掩埋牺牲和一份盟书,给神灵看,以供神灵监视;将另一份盟书藏于国家专门存放盟书的地方“盟府”,用于必要时查看。“盟府”中的盟书一旦丢失,还要到掩埋地点重新发掘出来,就是所谓的“寻盟”。
“从侯马盟书的内容来看,各参盟人群打击的对象是不同的,打击对象由少变多是侯马盟书形成早晚的一个顺序,也是盟书坑的埋葬顺序,打击的敌人最多达到9氏21家。”谢尧亭说,打击对象的不断增加,说明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和敌对势力的强大。
侯马盟书可识别参盟人员251人,打击对象人名26个,主要有五类。一是同姓同宗的人在一起举行盟誓的“宗盟类”。二是把自己抵押给某个人,表示一生永不背叛、忠于这个人的“委质类”。三是参盟人发誓自己不夺取别人的人口和财产,也反对和声讨宗族兄弟们中间的这种行为,否则甘愿接受诛灭制裁的“内室类”(“内”同“纳”)。上述三类用朱红颜色书写。
此外,侯马盟书中有少量是用黑色矿物质颜料书写,叫“墨书文字”。比如有对既犯的罪行加以诅咒与谴责,使其受到神明惩处的“诅咒类”。另有盟誓中有关卜筮的一些记录。“发现了三件写在圭形或璧形玉片上的黑色字迹,这不能算是正式的盟书。”田建文说。
“盟书体”和“一书三版”
56年来,人们对侯马盟书的探寻从未止息。
郭沫若认为是公元前384年赵敬侯章与赵武子朔争夺王位之事;张颔、王克林、陶正刚定其年代属晋定公死去的公元前475年以后,所以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能晚于此年;还有学者判断其为公元前424年,赵桓子嘉逐赵献子浣之事。
“人们对侯马盟书的起止年代、内容分类,以及其所体现的晋国历史等还存有争议。普遍认可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即张颔先生的考证结论,比较合乎情理。”张守中说。
侯马盟书形体古雅,变化繁多,体现出独特的书法艺术特色,并持续引起外界关注。
侯马晋国博物馆的展板上这样描述道:“侯马盟书最大者长32厘米、宽3.8厘米、厚0.9厘米,小型的一般长约18厘米、宽不到2厘米、厚仅0.2厘米。玉石片上的文字为毛笔所写,字迹绝大多数为朱色,少数为黑色。”
张颔《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一文认为:“其文字风格与晋公墓出土铜器上的铭文有相仿之处,其笔法与战国楚之帛书、信阳简书亦有相似之处,但略浑厚。”
张颔《“侯马盟书”从考续》认为,侯马盟书“书法非常熟练,如果从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历史着眼,它无疑也是一批宝贵的资料……侯马晋国盟书文字和西周早期周王朝铜器上的官方文字在字形和风格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像这种东周晚期的文字它一方面存在着对殷、西周文字承袭的迹象;一方面又表现了晋国区域性一种风格和体例”。
“侯马盟书的字体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是东周时代晋国文字的代表。”田建文说,属于汉代所说的古文,其实就是当时晋国官方通行的文字。
据介绍,侯马盟书还表现出偏旁随意增损、部位游移、繁简杂侧、义不相干、滥为音假、随意美化、信笔涂点的特征。“现在看来,这几个‘混乱现象’正是侯马盟书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