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豆瓣9.5,接触脆弱,最终接触生活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好多没做完的事 , 生怕一停下来 , 就会被超越 , 或者被淘汰 , 时间渐渐成了一种最触手可及却也最稀缺的资源 。
但是 , 即便时间如此珍贵 , 在纽约 , 有一位摄影师扛着一部摄影机 , 在街上游荡了两年 , 最终只形成了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记录片 。
这部纪录片「奇奇怪怪」 , 情节跳脱 , 细节琐碎 , 旁白也没什么新意 。 然而 , 与画面相配 , 却不仅形成了对生活最大的嘲讽 , 还展现出了溢出屏幕的温情与关怀 。
几乎每一个镜头中 , 都有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子 , 而几乎每一幕都富含讽刺或省思生活的隐喻 , 以至于被评价为「meme式纪录片」 。
豆瓣|豆瓣9.5,接触脆弱,最终接触生活
本文图片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由HBO出品 , 豆瓣评分高达9.5 , IMDb评分达到8.7 。
全片一共六集 , 顾名思义 , 每集对应一个「怎么做」(How to)的主题 , 从城市里如何与陌生人搭话 , 外出聚餐没有人愿意掏钱 , 到疫情发生后人们的生活被怎样重塑 , 全部都是都市人日常会遇到的烦恼 。
《纽约客》评价这部纪录片 , 「产生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真诚」 , 人们对威尔逊敞开心扉 , 告诉他自己的离婚、朋友的离去 , 以及生活的美丽之处 。
这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生活宝典 , 虽然片名强调「十万个怎么做」 , 但它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给出日常建议」 , 而是通过点滴的记录 , 告诉我们人类的奇妙与可爱 , 如果生活荒诞而无意义 , 那么仅仅活着 , 就可能会遇到最好的答案 。
1.
都市「社交指南」
约翰·威尔逊的旅程很简单 , 一部摄影机 , 一支有时用来撑场面的老式米色索尼麦克风 , 简易的记录空间便被搭建了起来 , 他带着这些停停走走 , 观察纽约与居住其中的人 。
作家Dan Piepenbring曾在《纽约客》上评价道 , 这部纪录片捕捉到了在公共场合的快乐和痛苦 。 作为一名曾经的私家侦探 , 约翰·威尔逊的镜头充满着常人能看到 , 却会忽略的细节 。 而这些细节 , 被细密地埋在影片内 。
第一集的主题是「攀谈指南」 , 看似老生常谈 ,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 他精准地把握了都市人的脉搏 。
大多数时候 , 我们来去匆匆 , 人群熙熙攘攘 , 却跟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 朋友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 而我们的周围没有「熟人」 。
豆瓣|豆瓣9.5,接触脆弱,最终接触生活
本文图片

在威尔逊的探索下 , 都市人的孤独被逐一呈现 , 攀谈也显得十分必要 。
比如 , 对话要注意彼此的「位置」 , 画面对应的是一个人在树上 , 另一个站在树下对望 。 这一幕无疑显得有点戏谑 , 但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对话场景的映射 。
豆瓣|豆瓣9.5,接触脆弱,最终接触生活
本文图片

而同一种风景 , 换个角度也可能会不一样 。 一个背着镜子的人在街道上走 , 一边是车水马龙 , 镜中映出的另一边 , 却是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花店和蔬菜店 。
豆瓣|豆瓣9.5,接触脆弱,最终接触生活
本文图片

细致的观察形成了精妙的隐喻 ,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 , 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将「隐喻」的本质定义为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
最好的隐喻是 , 「问题永远不会彻底地消失 , 也不能被一劳永逸地解决 。 你的所有问题一直存在 , 它们只可能已被溶解 , 处于溶液当中 , 或者它们可能以固态形式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