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18世纪思想的世界:《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译后记|读书 | 达恩顿

重构18世纪思想的世界:《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译后记|读书 | 达恩顿
文章插图

▲《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
罗伯特·达恩顿著
熊颖哲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罗伯特·达恩顿的这本《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是一部关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史研究。但与“思想史”这个名词通常给人的印象不同,本书并未对那些伟大的概念、主张、作品着墨太多,而是讲述了那个时代几个人物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戏剧感十足,读罢就像是看了一场启蒙运动的沉浸式大戏。主人公的选择也是别出心裁,像伏尔泰、达朗贝尔、马蒙泰尔这样功成名就的大家都只是后台陪衬,而站在前台聚光灯下的尽是一些不太成功的小人物,甚至还有以往在历史的大戏中根本轮不到露脸的无名之辈,在这里却统统成了大主角。正如作者在开篇的自白,这部作品就是要一改思想史研究通常从高处俯瞰的视角,转而潜入启蒙运动的底部,搅起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文学的渣滓”,通过他们获得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
本书正是如此开启了达恩顿标志性的研究风格:他考察法国启蒙运动,不是陷入对思想理论的抽象沉思,而是看思想知识如何产生、传播的动态过程;他不看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家名作,而是专选一些当时上不了台面的禁书、盗版书。他潜入文学的地下暗界,以禁书为线索,将启蒙作家、出版商、印刷行业各个环节的工人、书籍二道贩子、边境上的走私贩子、警方、文化沙龙贵族、法国王室等多方人物联系起来,如柯南·道尔或是福尔摩斯破案一般,对档案史料抽丝剥茧,发现新信息、新方向,以还原思想所处的生动历史场景,这让他的研究读起来就像是一部充满了神秘紧张气氛的侦探小说。在这之后创作的《屠猫记》《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圣水中的魔鬼》等诸多作品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之上对此种风格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强烈的达恩顿个人特色。
这种别出心裁的研究思路颠覆了我们对启蒙运动的惯常认识,促使我们开始反思“运动”一词的恰当性,因为“运动”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有组织、有目标的一致行动,而达恩顿则让我们看到了启蒙运动内部等级的高低之分——High Enlightenment与Low Enlightenment。那些获得了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掌握了权力的启蒙思想家,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依靠创作、出版、兜售非法作品艰难求生的贫穷文人群体,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都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存的同时又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那些在格拉布街的阁楼上忍饥挨饿的“阴沟里的卢梭”们对伏尔泰这样功成名就的沙龙座上宾们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们既想攀附上去以期有朝一日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又在实现抱负遥遥无期时感到愤懑不平,对后者进行辛辣甚至粗鄙的讽刺抨击。达恩顿认为,这些底层文人身上承载着关于启蒙的重要信息。他透过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档案,将他们鸡零狗碎的日常片段慢慢拼接起来,寻到一条解读启蒙的关键线索。从当时书籍贸易的数据信息以及出版商、书商、警方、从业工人的记述可以看出,最终促成启蒙发展为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以一场政治大革命爆发出来的,并非是那几位已经被当权阶级招安的大思想家,而是那些心怀不满、不择手段的小人物。具备强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是那些伟大深邃的哲学作品,而是像莫兰德的《装甲录》这样内容下流粗鄙的政治色情诽谤文学,无论其内容真实与否,没有什么比往当权者身上泼脏水更有效的革命宣传了,直到今天这都还是一条百试不爽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