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线|学术性是文学批评的生命线

【如何让文学评论更有力量】
关于文学批评的特性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先霈教授说:“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 , 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 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 , 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 ”这段话明确指出批评主体、批评对象、理论资源、实践过程等 , 有着严格的学术规则 。 在文艺学的三个家族“成员” , 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中 , 文学批评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 从文学批评的外部作用看 , 它肩负着规范、引导作家创作 , 促进文学进步、发展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帮助、引领读者阅读 , 提升全民族审美鉴赏能力的使命;同时通过作家作品的解读、评判 , 传达、彰显正面价值观念与理想 , 从而对社会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 从文学批评的内部作用看 , 它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务实的子系统 , 要为文学理论提供新材料、新观念 , 要为文学史遴选新的经典作品与新的创作经验 。 文学批评处在这样一个格局中 , 意味着从事文学研究与批评是一件复杂而艰难的事业 。 但当下一些批评家特别是年轻批评家 , 并没有认识到文学批评的要义 。
当前文学批评生态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背离了自身的学术原则与规律 , 整体水准不高 , 学术功底不够深厚 。 从新时期文学到现在 , 笔者走过了四十余年的文学批评历程 , 深感走得辛苦、弯路太多 。 直到现在才意识到 , 学术性是文学批评的生命线 , 而坚守学术性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文学批评家有个性化的自由空间 , 但前提是遵循基本的学术原则
文学批评是个人的、主观的 , 还是公众的、客观的?是感性的、艺术的 , 还是理性的、科学的?作为一个批评家 , 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 。
当一个普通的读者 , 阅读了一部作家作品 , 要用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 , 发表自己的感受、观点 , 并不想影响或改变他人 。 此时他的阅读与批评 , 就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 。 他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言 , 把批评变成评论或者散文 , 无须受学术规范的限制 。 但当一个普通读者 , 经常阅读作家作品并要把自己的评述发表在报刊上 , 且渐渐有了名气 , 他的文学批评就逐渐变为公众的、社会的了 。 他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读者 , 特别是那些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优秀读者的意见” 。 这样的批评者尤其是那些拥有一定位置和“平台”的文学批评家 , 此时他的“角色”就由“个人”转向“公众”代言人 。 他需要按照文学批评的学术原则和规律去写作 , 需要接受读者、社会的监督与批评 。 尽管在批评思想、判断、文体、风格等方面 , 他依然有自由空间 , 但种种限制与规则是必须顾及的 。 我们所谓的文学批评家 , 一般指的就是后一类批评家 。
在所有的文学文体中 , 文学批评大约是最特殊的 。 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学术文体 , 又是一种感性的文学文体 。 它可以写成冷静客观的学理论文 , 也可以写成灵动抒情的艺术随笔 。 自然也可以取其两端 , 写成情理交融的散文化或随笔化论文 。 文学批评天然具有跨文体特征 。 但文学批评 , 感性、艺术的成分 , 不应成为主导 , 本质上应该是理性、科学的 。 前者要为后者服务 , 依附于后者而存在 。 美国文论家勒内·韦勒克指出:“批评的目的是理智上的认知 , 它并不像音乐或诗歌那样创造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 。 批评是概念上的认识 , 或以这样的认识为目的 。 它的终极目的 , 必然是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 , 是文学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