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运河文化】杨村夜话( 二 )


我的主张是“扬帆起航”说 。 “扬村”之“扬”与扬州之“扬”其意相类 , 与潞河漕运和扬帆行船有关 。 元代的诗人傅若金在杨村一带的潞河里看到了“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 , 扬州一带的贡赋也要经杨村进入京城 。 另外 , 还有杨村独特的地理环境 。 这里地处燕山南麓 , 西北高东南低 , 每年山水下泻如高屋建瓴 , 加之这里离海较近 , 是潮汐作用力的远端、古有“潮不过杨”的俗谚 。 所以 , 每逢潮汐 , 杨村运河便会出现一边是“势如建瓴”的河水滔滔下泄 , 一边是波叠浪涌的海潮强劲上迎的“逆河”现象 。 若此时漕船起航则必须扬帆或拉纤借助外力才能缓缓前行 。 正是选择这样一个节点上 , 人们在这里建立了休憩转运的码头、驿站、聚落、集市、客店、铺户、衙门 , 士农工商 , 三教九流 , 棹歌盈耳 , 人声鼎沸 , 成就了这里数百年的繁华 。 清人梅成栋写《夜泊杨村》所见很能说明问题:
“野水千帆集 , 人声沸暮烟 。 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 。 邻舫多欢笑 , 深更尚管弦……”
所以 , 扬帆起航之地才是扬村--杨村最合理、最有意蕴的解释 , 或许加上后来杨柳名村的解释 , 由“扬”变“杨” , 杨村的古史今义更显得蕴意完整、诗情画意了 。
运河|【运河文化】杨村夜话
文章图片

北运河过去称沽水、白河、潞河 , 与洵河桑乾、高粱水等河携手 , 还和与其相通的三角淀水统称为笥沟 , 意为“诸水所聚”也 。 潞河一水把杨村分为东西两岸 , 过去分称东、西杨村 。 这里是因水兴镇的典型 , 不单是漕运船队的日夜兼程 , 两岸买卖的日渐繁荣 , 而且满满的充溢着一河文化因子和历史谜团 。
站在杨村桥北眺 , 我似乎看到古泉州渠在流淌 。 世人只知东汉末曹操修泉州渠 , 渠址应在今宝坻一线 , 但按照成书于汉的《水经》描述 , 所谓泉州渠大略与北运河相当 , 所以当代有专家说 , 把今北运河道称为泉州渠“当无不可” 。 其实 , 明代的漕运总督和学者都曾把“洵水入潞河东南一带”“秦曰泉州渠”或“古谓之泉州渠” , 只是这些说法被某些专家忽略 , 否认了 。 他们不知道曹操以前就有泉州渠 。 曹操修泉州渠时是因潞河水少 , 故引洵济潞 , 因与古潞河即泉州渠相交 , 故仍沿用泉州渠旧名而已 。 但曹操新修的渠挪了地方 , 从而让后世的专家争论不休 , 找不到北了 。
我曾为我的发现有一点儿小激动 。
正统的历史对北方政权总有一种歧视 , 而且延续到今天的历史观及文化、戏剧等 。 其实北方部族政权也同样有杰出的领袖 , 有忠臣良将 。 辟如大辽的萧太后 , 就是一个具文韬武略、治国有方的女中豪杰 。 她与大宋订立“澶渊之盟” , 促成了南北合好、和平发展的局面 。 那时 , 杨村家门前的潞河就成了百姓口中的萧太后运粮河之一 。 当时全县有三条运粮河 , 有两条经杨村:一条是从鲫鱼淀分航 , 西经曹子里、朱家码头、掘河、杨村人北运河;一条从杨村分航 , 西北经大南宫、太子务、新庄、吴堤、小海子、东柏直达辽南京(今北京)南海子 。 杨村至少从那时起开始日渐繁荣 。
被历史忽视的还有金章宗 。 金贞元初迁都燕京(今北京)称中都 。 金章宗改凿新渠 , 潞河全线贯通称“潞水通漕” , 史载“穿杨村以南直抵直沽” , 北则直抵中都 , 章宗并把此河命名为“天津河” 。 这比明成祖所谓命名“天津”及后人解释为天子渡口什么的要早200年 。 原来我们家门口的这条河(那时还包括现在的海河)从金代就称作天津河 。 可能又是正统观念和后来专家的芸芸之口 , 让明成祖夺了金章宗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