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运河文化】杨村夜话( 三 )


元代的杨村成了名闻遐迩的大码头 , 竟然与上海、京师三点一线 , 同日而语 , 俨然成了北方码头的标志地和代表 。 这确实让杨村赢得一点儿小虚荣 。
元以后乃至明、清 , 杨村更以驿站声名远播 。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 发生在杨村运河边上的一件奇事 , 又给这里增加了一种神秘色彩 。
四陵进士郑振先 , 当时官拜承德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 。 这年初冬 , 郑携家眷从水路回京述职 , 船至杨村 , 狂风大作 , 飞沙走石 , 岸土崩裂 。 一路以来妻子病重 , 七天水米未进 。 郑夜登杨村河岸 , 不远处有一座破败的玄帝庙遂焚香祷告 , 祈妻子病愈 , 省自己过失 , 愿以官船上自家粮米一半为玄帝重修庙宇 。 船到通州 , 妻又长了两个恶疮 , 疼痛难忍 , 几近垂危 。 忽有旧属进药 , 一试痛定 , 不久即有起色 , 日而愈 。 郑认为这是“天幸” , 非人力之所及 。 于是他委托杨村别驾王君替他重修玄帝庙.花费一百六十余金 。 后来他的妻子晋封为安人 , 全家享天伦之乐 , 郑认为一切皆来自神明 , 玄帝“幽玄莫测”,“以水德司命北方 , 圣德神功”郑振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官员对神明、天道心存敬畏的故事 , 读来还是让人颇生感慨的 。
运河|【运河文化】杨村夜话
文章图片

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不乏来武清和杨村者 。 在清朝 , 给我印象最佳者是勤政爱民的康熙大帝 。 他从十几岁亲政后即把“河务、漕运’等事铭刻在心 , 因武清地处京畿 , 九河下梢 , 水患频发 , 康熙帝一生近30次巡察武清 , 体察民瘼 , 解决问题 。 杨村北筐儿港、耍儿渡经常决口 , 帝命开引河 , 建减水坝 , 导流济运 。 五十六年(1717) , 帝阅视北运河 , 由杨村乘小舟 , 冒险亲测水位 , 勘察河道 , 亲定减灾之策 。 他毕生都在践行着自己“巡行每为求民瘼 , 宁避春寒晓雾凝”的宣言 。 巡行中 , 他看到了河防的薄弱和农夫的痛苦 , 所以不惜钱财也要为百姓多谋水利:
岸边土薄难容水 , 堤外沙沉易涨波 。 春末浅夫忙用力 , 秋深霖雨失时禾 。 往来踌躇临渊叹 , 何惜分流建坝多 。
真正爱民惜民、为民着想的领袖才配“千古一帝”的称号 。
“半天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 这曾是杨村古镇的辉煌 。 两岸不过是五里长街 , 而下面的河道里帆樯如林 , 这般的壮景是何等令人神往啊!
自1950年武清县治自城关迁到杨村后杨村便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 , 发展最快的出现在世纪之交 。 今天的杨村与往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 还是借用我在几年前写的几句《杨村赋》作结吧:
“曾为旧时幻景 , 尽作新世风光 。 路网纵横 , 条条锦罗绣带;花木扶疏 , 树树舞风蟠龙 。 紫厦连云 , 镇如梵宫降世;白驹过隙 , 车似天马行空 。 物阜民富 , 人杰地灵 。 嗟乎 , 壮矣!浩浩北运 , 古意苍茫 , 挟不尽春光、载岚风雾影出海去;巍巍杨村 , 新图壮美 , 筑无边广厦、循鸟语花香入梦来 。
只是 , 慢慢的 , 还有人能忆起杨村古镇的乡愁么?
来源:武清文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