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楼|拿穿衣镜当拍照道具?100年前的中国人就用滥了( 四 )


影楼|拿穿衣镜当拍照道具?100年前的中国人就用滥了
文章插图
耀华出产的穿衣镜前美女和城市风光明信片。20世纪初期。维珍纳·蒂瑞丝(Regine Thiriez)藏。
这名妓女身后的穿衣镜应该是施德之直接从欧洲进口的。我们在另一张耀华出品的时装美女明信片上再次看到这面镜子。两张照片的背景也相同,都是影楼中画出的欧洲室内景象:左边立着一个高大雕花壁柜,右边开敞的门通向悬镜的内室。但人物和穿衣镜的关系在这两张照片中被反转:第一张照片中的女子面向画外观众,穿衣镜中映射的是她头上的华丽饰物;第二张中的女子则对镜而坐,观者首先看到她的满头首饰,然后才是镜中映射的面容。两张明信片上都印着“Sze Yuen Ming”出品的字样,也都由外国人购买使用,后一张于1902年7月14日从上海发往法国的阿尔比。
影楼|拿穿衣镜当拍照道具?100年前的中国人就用滥了
文章插图
耀华出产的穿衣镜前美女明信片。20 世纪初期,维珍纳·蒂瑞丝藏。
耀华有时也会把产品卖给别的影楼或摄影商。例如另一张印有时装美女照片的明信片标着勒内·蒂洛特(René Tillot)出品,这是一个在中国经营摄影产品、专长于生产明信片的法国摄影师。但这张照片无疑为耀华所拍,我们可以把它和一张带有“上海耀华”字样的照片做一比较:二者不但摄影风格相同,而且女子脚下铺垫的也是同一张地毯,也使用了同一架具有特殊结构的穿衣镜。这架穿衣镜很可能是耀华专门为拍摄“全体像”制作的:它比一般的穿衣镜大得多,而且被设计成独特的四扇镜屏,旁边两扇是透孔窗格,中间两扇镶着比人还高的镜面。照相者在屏前或站或坐,就会在镜中映照出两个侧面,造成“对影成三人”的效果。
影楼|拿穿衣镜当拍照道具?100年前的中国人就用滥了
文章插图
耀华出产的穿衣镜前美女明信片。20世纪初期,维珍纳·蒂瑞丝藏。
影楼|拿穿衣镜当拍照道具?100年前的中国人就用滥了
文章插图
耀华出产的穿衣镜前美女明信片。20世纪初期,仝冰雪藏。
这个镜子在上海妓女圈里肯定十分受欢迎——1913年出版的《海上惊鸿影》中至少有五位上海名妓女的照片都是在这架镜屏前拍的。而且,由于使用这架特殊穿衣镜拍照的相片不仅显示前后两个角度,它们更符合耀华在1897年5月26日《新闻报》上宣传的“能见人之前后左右全体”的新法,很可能这则广告指的就是这种特殊的穿衣镜照片。还有两点值得注意的,一是图中的照片着色典雅,相片下面带有金地红字的影楼名称,富丽堂皇的效果很不一般。根据耀华的广告,这个照相馆曾特地聘请旅美多年的著名画师朱毓珊给相片着色,朱离开后又请了一位从维也纳回来的画师相助。此幅照片的着色或出于二人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此幅和其他“海上花”照片中的女人小脚常以画笔绘成,以强调其“三寸金莲”的纤小。
【 影楼|拿穿衣镜当拍照道具?100年前的中国人就用滥了】
穿衣镜肖像中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浮现出来:如果说对于购买这类照片的外国人来说,镜前的美女充满东方情调,镜中的映像更加强了她的异国色彩,那么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影楼出品的这种时装美女图像以及其他类型的穿衣镜肖像,又会含有何种意义?
意义应该有多种,由照片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布景陈设,以及当时的文学写作透露出来。第一种意义是对西方的想象,最明确地外化为照片背景中的欧式厅堂和家具,穿衣镜是这个环境的组成部分。玻璃穿衣镜作为“西方”象征的意义可说是源远流长,从清代初年起就已如此,在19世纪的流行文化中被进一步确定。如《申报》1872年5月18日登出一首《滬北竹枝词》唱道:“镶金大镜挂房间,照见檀郎日往还。更设西洋藤睡椅,尽堪乘兴到巫山。”这类竹枝词主要描写妓院场景,因此和上面讨论的“镜前美人”照片有着内在联系。有意思的是词中将“镶金大镜”和“西洋藤睡椅”对称,均作为时尚和豪华的标志。此外,报纸上登载的穿衣镜广告和销售启示经常强调其“特由外国拣选”“价值颇大”,总是把这种物件和西方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