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他不仅是艺术家 还是资本家( 二 )


二战之后,美国艺术界流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其中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战争、人类命运等一系列崇高主题的反思。艺术家期望绘画承载深厚的思想,有时这种期望甚至到了夸张的地步。例如第一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克里夫特·斯蒂尔就声称“每一次下笔都由劳作和思想支撑,思想领会了这一笔的潜力与意义,每一笔都可能重建自由,重建那些在二十世纪的罪状和征服之中所丧失的自由”。也许由于思考的主题太过沉重,为了寻求解脱,一些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酗酒,陷入疯狂,甚至自绝于世。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在美国艺术品市场上风靡一时之后,地位也随之式微,艺术界似乎再嚼不动悲苦沉重的思想主题了。这时候,关注当代生活和流行商品的艺术兴起,恰逢其时。
绘画作品再也不是思想过载的抽象作品,而是有了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产品包装盒、广告画、连载漫画等,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让疲惫的艺术观众得到了片刻的休息。这类流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艺术,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年轻一代,轻松、幽默、俏皮灵动,借用商品和日常用品的图像,可以批量复制生产——现在我们把这类艺术称为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正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
安迪·沃霍尔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匹兹堡市的一户工薪家庭,排行老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这户人家是捷克斯洛伐克移民,住在贫困的移民聚居区里。沃霍尔的父亲常年在矿场上做工,不常回家,家务由母亲操持。沃霍尔童年时期体弱多病,从他八岁开始,一连三个夏天,一种叫作圣维特斯舞蹈病的神经疾病持续发作,把他折磨得不得不卧床休养。因抱病在家而离群索居,这多多少少造成了沃霍尔羞怯寡言的性格,同时也培育了他敏感多思的心灵。
1945年,沃霍尔入学匹兹堡当地的卡耐基工学院学习美术设计,1949年初夏前往纽约闯荡,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任职,设计过一系列高跟鞋,也为商店橱窗做过设计。沃霍尔的才华逐渐显露,经过几年历练,他已成为纽约城里小有名气的插画师和广告画设计师。在做广告设计时,他采用了一种特别的上色技法:把颜料涂在裁剪成一定形状的光滑纸片上,然后把纸片上的颜料印在另一张画纸的指定位置上,光滑纸片上的颜料就沾染在了画纸上,再勾出图案的边线。这样上色造成一种偶然的效果,与沃霍尔后来制作的丝网版画印刷的效果有几分相似。受到认可之后,沃霍尔想搁置广告设计的事业,专门去从事艺术创作,从事所谓的“纯艺术”。
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观念是:画插画、做设计,和从事所谓的纯艺术不同,纯艺术地位更高,因为艺术是自足的,艺术家从事纯艺术不需要任何理由,不像广告设计那样最终以盈利为目的。广告设计师沃霍尔转做纯艺术,很可能会被认为他的艺术不够纯粹、沾染了唯利是图的习气,而不被当时的艺术界认可。幸而当时的社会思想起了变化:新都市崛起引起文化换代,美国陆续涌现出一批波普艺术家,新艺术家的出现又带动了新画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新藏家,艺术界逐渐移风易俗。
美国艺术批评家戴夫·希基高度评价沃霍尔,说他促成了人们看待消费社会的新眼光,并且指出,沃霍尔和大多数社会名流不同,他出身平民,不了解资产阶级的生活,因而对于民主和商业文化有特殊的理解:例如,美国总统送给英女王喝的可口可乐,和我们花两美元从超市里买到的可口可乐没有差别,这正是美国式的民主和平等,沃霍尔的作品讴歌这种平等。不过,也有人注意到,对于消费社会,波普艺术家们的态度其实不甚明朗:看上去,他们热情地拥抱了消费社会,实际上,他们的作品里流露出一种冷静、疏离,甚至略带讽刺的意味,似乎在嘲笑当下的时髦生活是多么肤浅。尤其是,一旦这些作品挂在美术馆里的白墙上,那引人注目的商业广告图像就显得与这一空间的氛围格格不入。然而,沃霍尔并没有表明他的作品带有任何讽刺,在他看来,他的工作是复制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