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赵柏田评《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者,对戊戌变法的论定,多称之为“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把康、梁归属“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称其政治主张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此种论调,最早系由延安时期的范文澜和另一个史学家翦伯赞提出,一经问世,即成主流。其立论基础,大抵不脱康有为的《自编年谱》(即《我史》)、《戊戌奏稿》,以及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这些史料。众所周知,这三种文献,都是当事人事后回忆或编定,“立宪”“国会”“议院”等语,白纸黑字,言之凿凿。但其后的变化,却像是这一对师徒提前预谋的一出“玩笑”。
梁启超那部带有强烈说部色彩的《戊戌政变记》,他很早就承认,系“将真迹放大”。其实他不止这么做,还大量用想象代替材料,甚至故意作伪,所言许多事纯属捕风捉影。随着学界清代史料整理的推进,此论的另一块基石、辛亥年由康有为女儿康同薇编辑出版的《戊戌奏稿》也发生了动摇。海峡对岸的“历史侦探”黄彰健,辛勤爬梳庋藏台湾的清廷档案,“提出并成功证明”(茅海建语)《戊戌奏稿》所录20篇奏折,其中19篇作伪,所录进呈书籍5篇序言,其中4篇作伪,皆是康后来所作。倒是曾经鉴注《我史》的茅海建教授,在揭穿了康编织的一个个谎言后,回过头来仍然说,《我史》是一部“可以小心利用的史料”,其可靠性远超于《戊戌政变记》。他认为康在《我史》中所记录的事大体是可靠的,不可信之处,在于“文与而实不与”,用了过于张扬的语词,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自我夸饰,放大自己。一句话,康实在是过于自恋了。
茅海建|赵柏田评《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文章插图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作者:茅海建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5月1日版
档案:“伪史”制造者
茅海建先生有大人之心,他说康确实在《我史》中有作伪,接下来却来了一句反问,“不作伪的政治家又有几何?”这理由牵强得可爱。茅教授精研戊戌史,我知道他是尊康同情康的。他说康的一生处处失败,若没有“康式”自我打气,恐怕是早已气馁。此种作伪,就是他说的“康式打气”之一种吧?
【 茅海建|赵柏田评《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伪史制造者自有其现实的、功利的需要,究其目的,不外乎自饰其功,自证政治正确,以赚取重新出山的政治资本。一直在历史现场证伪的茅海建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可以在感情上原谅他们,但一部近代史随着当事人的话术已然云山雾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戊戌已过去一百多年,有汤志钧、朱维铮、黄彰健诸公劳绩在前,史料已经足够辨明,该是对康、梁在变法期间的行动和思想进行再研究、再分析的时候了。当事人施放的迷雾虽大,油彩涂抹虽重,对事实的看法虽一再挪移,但事实终究是事实。戊戌年的事实,茅海建先生已经把最关键的部分给了读者,关于那场政治变革的行动细节的考辨,汇聚在他的《戊戌变法史事考》《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戊戌变法另面》这些著作里,现在他的“戊戌第五书”《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问世,是存了心要揭穿康、梁的一个思想秘密。
昔年,茅海建先生去台湾查档,企图有所斩获,他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发现有关戊戌政变的档案已被黄彰健先生悉数扫尽,“一点汤都没给我留下”。读罢这本“戊戌第五书”,我不禁也要感慨下,戊戌年这块干货已被茅先生生生吞下,连点渣都没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