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郭莽园:天然体性灵苗异,一介狂狷任平生( 二 )


从艺数十年 , 郭莽园以年月锤炼笔墨 , 然而在汕头时 , 他却不被主流美术界接受 , “在汕头 , 人家都说我不会写字 。 ”郭莽园无奈而又带有一丝自嘲地说 。 1990年 , 郭莽园在羊城文化公园举办了个人画展 , 引起文化艺术界极大关注 。 在此之后 , 世人才知道 , 原来还有个会画画的 , 叫郭莽园 , 而这时的他已近天命之年了 。
自此以后 , “莽园”二字声名大噪 , 他相继在北京、西安、杭州、台湾等地举办展览 , 观者如潮 。 1997年 , 郭莽园凭借“诗书画印”四绝 , 入社西泠 。 郭莽园不入美协 , 不参加全国美展 , 不挂头衔 , 惟以西泠印社社员为荣 。
他的身上总散发着一股低调、真诚、远离世俗功利的气息 。 他的画室里挂了一幅新画的雨笠 , 题词是苏轼的《定风波》 , 其中一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郭莽园可谓是大器晚成 , 而回望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 , 他最庆幸自己始终是个自由人 , 竹杖芒鞋 , 烟雨平生 。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两年前 , 77岁的郭莽园用半年时间画出一个敦煌 , 第三次进入广东美术馆举办个展——“莽园·画展” 。
中国传统山水画 , 讲求墨分五色 , 以干湿浓淡的水墨写形造意 , 偶尔点染青山红叶 , 极少使用重彩 。 若按常理 , 人到晚年 , 性适恬淡 , 画作须呈萧散老练之意味 。 然而 , 时论多称此次画展是郭莽园的“衰年变法” , 所展之画张扬肆意 , 万彩并发 , 野性十足 , 如张大千、齐白石等艺坛巨硕一般 , 郭莽园到了晚年仍然不服老 , 求新变 。
郭莽园虽未到过敦煌 , 但与敦煌神交已久 。 少时初见敦煌画 , 心已许之 , 晚年重拾旧梦 , 宛若鲁迅写《朝花夕拾》 , 在笔墨圆转如意之际 , 却见晶莹童心 。
敦煌绘画注重色彩 , 仿佛才当壮年 , 锋芒外露 , 最见个性 。 然而郭莽园已年近耄耋 , 好在他得益于民间艺术甚多 , 又有西画的基础 , 运用重彩营造视觉冲击效果 , 不在话下 。 《启略川来》这幅画 , 整整长十二尺 , 红色的树干穿过沙海 , 直指苍穹中蓝色的星空 , 大片的留白不在边角 , 而是横亘画中 , 其构图之奇巧 , 令人称叹 。
著名评论家陈传席认为:“夫世之能画而好敦煌者 , 多摹其形 。 莽园者 , 画坛之闯王也 , 久好敦煌乃见于画 , 然能舍其形而取其神 , 此中玄妙之意 , 幽深之理 , 伏于杳冥之间 , 非通才奇士而不可知 。 ”
访谈
“不是画得大就叫大写意”
南都:2019年年底 , 你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个展 , 那是你最近几年比较重要的一次大展 , 当中的敦煌系列更是引发了美术界很高的关注 ,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去创作敦煌这个题材?
郭莽园:广东美术馆的这个展览我认为很重要 , 应该把我平时积累的一些东西拿出来 , 同时还需要有新的东西 。 每次展览我都要有新东西 , 来代表我在传统方面的新思想 , 这个展览有一个厅就专门展示了尺八屏 , 长条幅的作品 。 另外有个厅专门放敦煌系列的作品 。
敦煌系列我是想用手指画来展现 , 此前我的手指画从来没有展示过 。 手指画对于纸的要求很严格 , 不能太生 , 又不能太熟 , 自己做纸太麻烦 , 所以就到店里买了几批纸 。 有一天 , 我带来几张四尺对开纸 , 随意画了一些敦煌的符号、颜色 , 还有敦煌的山水楼台 , 大家看了感觉都很好 , 让我继续画一批 。
【传统|郭莽园:天然体性灵苗异,一介狂狷任平生】我认为我是有能力来画敦煌的 , 因为敦煌的资料也很多 , 我平时有积累 , 有了解 , 所以决定画一批敦煌的画 。 但是我看过的所有敦煌题材的创作 , 都是用工笔来临摹、复制的 , 我认为用大写意来画敦煌 , 可能会画出一点新的东西 , 所以就一口气把这个敦煌系列画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