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为了活着,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 三 )
绝大多数的人在出生之后 , 其大脑左半球最后将变成大脑编纂和译解语言的主要部位 。 当然 , 那些左撇子的人正好相反 。
四、阅读方式的变革
找一段恬静的时光 , 给自己泡上一杯茶 , 手捧一本书默默地阅读 , 让自己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和交锋 , 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 也是很多人最常见的阅读与方式 。 但文字诞生之初 , 阅读并非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 。
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 , 书写文字的目的就是用来大声念出 , 高声朗读是从文字发轫时就出现的规范 。 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书籍创作和抄写的困难 , 拥有书籍的只是少数人 , 他们通过朗读的方式将文字传递给听众 。 二是作者创作的这些文字符号隐含有一种特殊的声音 , 这种声音仿佛就是他们的灵魂 。 他们要亲身朗读给听众 , 才能将其作品的韵味表达出来 。
在当时 , 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时髦的社交仪式 , 还有一套为听众和作者而制定的规矩 。 听众要提供批判性的回应 , 作者再根据听众的反应来修改自己的文章 。 在10世纪以后 , 作者朗读不再盛行 , 但14-15世纪再次流行 。 在整个欧洲世界里 , 19世纪是作者朗读的黄金时代 。
作者公开朗读 , 为的不只是将作品带给公众 , 而且也带回给作者自己 。 狄更斯的很多作品就是通过自己的朗读被大家所熟知的 。 他花费了很长时间去练习演讲风格和姿态 , 并将自己的作品编辑成“朗读书” , 在页边做上记号 , 提醒自己朗读时要使用的语气和姿态 , 并将听众的现场效果记录下来 , 作为文章修改的依据 。 每次朗读结束 , 他都大汗淋漓 。
本文图片
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公元10世纪 , 西方人阅读的方式都是大声朗读 。 因此文字的创作者一直都假定其读者会“听到”而非单单“看到”其作品 , 就像他们在写作时也将文字大声念出一样 。 到了默读这种阅读方式在西方文学中的第一次明确的记载 , 是在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在书中描写的安布罗斯读书的情景:“他的眼睛扫描这书写 , 而他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 , 但他不发出声音 , 他的舌头静止不动 。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他 , 访客通常不须通报 , 所以 , 我们来拜访他时 , 常常发现他就这般默默地阅读着 , 因为他从来不出声朗读 。 ”
或许是因为“默读”这种阅读方式在当时太另类 , 让奥古斯丁印象深刻 , 所以才留下了这段文字 , 让我们能够藉此想象1500年前安布罗斯默读的景象 。 默读让书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未有他人在场的沟通 , 并让读者单独得到“心灵的振作” 。 从公元10 世纪之后 , 默读的方式逐渐在西方普及 。 当然 , 因为书籍数量的限制 , 能够默读的只是社会上的一小部分人 。
如何去阅读一本书 , 奥古斯丁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既不利用书本当作思想的支柱 , 也不像相信贤人的权威般相信它 , 而是从它攫取一个观念、一句警语、一个意象 , 将它与保存于记忆中的反思扣连起来——如此便产生了一篇由读者作出的新文本 。 我们今天很多人的阅读 , 采用的不正是这样的方法吗?
如果不注意保护 , 长时间的阅读会造成对人眼睛的伤害 。 统计表明 , 人类有1/6的近视比率 , 在读书人之间 , 这项比率又高出许多 , 接近24% 。 亚里士多德、路德、叔本华、歌德、席勒、济慈、丁尼生、亚历山大·蒲柏、吉卜林、叶芝、乌纳穆诺、泰戈尔、詹姆斯·乔伊斯…… , 他们的视力都不佳 。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德寿宫$访杭州南宋德寿宫复原设计师:最难的是细节
- 明信片!星辰大海|新时代,这是江苏大海寄给你的蓝色明信片
- 伤友们&500束花638万多针!他们是织就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织女”
- |莫湾基场口一直都是非常热受争议的场口,盛产乌黑颜色的翡翠原石
- 大学生|为什么很多企业拒绝招收三本生?并非是学历歧视,背后原因很真实
- 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待遇能领完,是真的吗?政策是如何规定的,还有4个细节
- 云韵!斗破苍穹萧炎是一位渣男有了萧潇以后,他确实改变了很多
- 概念图!韩媒发文又在文化方面发起挑战,这回是跟日本争“妖怪”
- 物品@这三种东西不能捡回家,老祖宗的劝告有道理吗?是哪三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