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我国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发展史

古钱币|我国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发展史

文章图片

古钱币|我国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发展史

文章图片


我国古代钱币铸造是青铜冶铸技术的延伸发展而来 , 遵循货币需要和铸造量的需要 , 先后发展为范铸法 , 叠铸法 , 母钱翻砂法和机制法 , 范铸法里的范就是人们常说的模具 , 秦以前先由阳文范模 , 翻铸阴文泥范 , 再由阴文泥子范采用竖式平板浇筑方式而成 , 早期为陶泥范 , 中期为石范 , 晚期为金属范 。

空首布为代表的布币多为单块陶范 , 刀币多数为陶范 , 个别为石范 , 蚁鼻钱均为铜范 , 圜钱同时有陶范 , 石范和铜范 , 秦半两和战半两都采用铜范上开口浇铸 , 并且基于效率的提升 , 从直流发展到分流浇铸 , 确保一次可以浇铸更多钱币 , 出土资料表明叠铸法工艺起源于汉初的榆荚半两 , 广泛应用是在王莽的新朝时期 , 先北郊郭家村烘范窑出土八型腔大泉五十数百叠 , 一叠46层 , 23盒 , 一次可以浇筑184枚铜钱 , 充分利用了榫卯结构组成套盒 。

一块母范就可以范铸出无数相同的子范 , 然后两两扣合 , 泉币往往都为4个 , 6个或8个每范 , 布币多为二个或四个每范 , 天凤元年即公元14年王莽的第四次货币改革所采用的叠铸法 , 成为官炉铸钱的主要手段 , 发展到六朝时期的萧梁时期 , 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背分范的情况 , 一版四模 , 一版八模数量巨大 。

母钱翻沙法就是用雕刻好的母钱取代母范 , 在木框固定好包含有型砂的砂箱内作为印范工具 , 形成印好印文的子范砂型 , 这一过程母钱取代了以往阳文批量制作阴文子范的过程 , 由于母钱可以反复使用 , 加之砂箱可以批量制造灵活的设计沙箱内 , 一次可以印好的子钱数量 , 所以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

【古钱币|我国古钱币的铸造工艺发展史】就现有资料来看 , 我国古代翻砂工艺最迟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 , 北魏的永安五铢钱出现了移范现象 , 已清楚地呈现翻砂工艺特征 , 这种特征无论是范铸法还是叠范法都是无法产生的 , 还有出土的北周的五行大布钱数树 , 以及宝鸡发现的唐朝乾元重宝钱树 , 均证明翻砂法的使用 , 母钱翻砂法在宋代得到广泛的应用 , 并且这一制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末 , 中国近代工业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产物 , 效仿于西方的机器大工业 , 中国古老的翻砂工艺更多应用于工业铸件 , 机器冲压的方法制造钱币在清末得到广泛的应用 , 采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钱币称为机制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