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取法乎上 融化物我:1950年代贺天健的山水画面貌( 二 )



山水|取法乎上 融化物我:1950年代贺天健的山水画面貌
文章插图

贺天健 锦绣河山 150cm×360.3cm 1952
中国美术馆藏
1952年5月,为庆祝世界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贺天健借陈秋草寓所创作了巨幅金碧山水《锦绣河山》,作品完成后反响极大,在美术界受到广泛关注与赞赏。黄宾虹闻之致信言:“近有大作金碧山水新创件,将以光大人民美术……”这是贺天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受到画坛广泛瞩目的作品。《锦绣河山》纵150cm,横360cm,尺幅巨大,构图气势磅礴,设色富丽浓重、金碧辉煌,完美地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之姿。贺天健在作品中采用的是“金碧格式”,即大青绿加金色皴法,按阴阳勾框,在画中山石阳面受光的地方和树叶上加金色点勾和皴笔,整体调子和谐而统一。
与《关山图》中作为点景的蜿蜒小路和缓慢前行的行旅之人不同,《锦绣河山》中出现的则是一条修建在山壁之上的平坦现代公路,疾驰的运输车辆展现了繁忙的社会主义建设景象。这也使这幅以传统表现手法创作的山水作品一下子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画面意义。贺天健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创作献礼作品,除《锦绣河山》外,还有完成于1959年的《春到江南 大地锦绣》《云开日朗 山高水长》等。
这类作品无论在表现主题还是表现手法甚至作品命名各方面,都极度贴近历史语境。这是他欣逢新时代的体现,其中流露出对祖国山河无尽赞美的创作态度。其中《春到江南 大地锦绣》是贺天健为庆祝上海解放十周年所作,虽然也是采用青绿之法,但作品画面无重色,整体色调纯净典雅,水面大面积留白,笔调放逸,刻画精能,岸边的盎然新绿展现了春季江南粉黛鲜明的柔媚景象。整幅作品令人心生快慰之感。

山水|取法乎上 融化物我:1950年代贺天健的山水画面貌
文章插图

贺天健 梅山水库 69.3cm×97.6cm 1956
中国美术馆藏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随之展开,各种形式的建设主题开始成为画家们积极表现的对象。水利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有佛子岭、梅山、新安江、黄河三门峡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竣工,这些工程在建设时就吸引了很多画家前往体验生活,并诞生了许多新中国美术史上描绘水利建设场景的经典之作。
1956年初夏,贺天健随上海美协参观团深入安徽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地参观写生,归沪后即创作了《梅山水库》等作品。梅山水库的建设在当年广受关注,像陆俨少、张文俊等人都有关于此主题的创作。贺天健的《梅山水库》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记录水库建设的施工场面,也没有大规模的劳动场景。他巧妙地,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对这类场景的描绘。在这幅作品中宏伟的坝体工程与群山的气势融为一体,表现了社会主义山水的时代变革,意境开阔的宏大构图视角使画面洋溢着清新、明丽的时代气息。
《镇江象山》(1954)表现的是南大地质专业学生在镇江象山进行岩石考察测绘的场面。这幅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样是表现地质勘测的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1956),不过二者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地貌特色是截然不同的。《为祖国寻找资源》以北宗山石皴法写就,突出了北方山水雄峻奇伟的特点,而《镇江象山》则是矗立于江边,“绿丛蒙脊,如覆翠被”。
两幅作品中点缀的人物点景虽然微小,但构成了突出作品主题十分关键的存在 — 新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繁荣以及建设者对自然的利用。通过题跋,我们可看出贺天健在分析象山地貌情形的基础之上深思熟虑地采用了“螺青点啄”等青绿表现手法,由此可见在这幅作品中体现的基本上还是他对传统技法程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