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取法乎上 融化物我:1950年代贺天健的山水画面貌( 三 )


尽管在新国画的改造浪潮之中,为了与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取向实现有效区分,很多画家都在进行基于内容题材以及形式上的转变与适应,通过写生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与生产生活的表现;但从贺天健的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坚持了个人艺术理念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山水画传统深入研究和对自然山川广游博览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处理主题意境与笔墨技法的关系问题,既能够做到在主题立意上贴近时代,又能将深研的传统技法与之结合运用其中,从而使画面格调清新,富有生机。

山水|取法乎上 融化物我:1950年代贺天健的山水画面貌
文章插图

贺天健 镇江象山 108.3cm×75.5cm 1954
中国美术馆藏
1955年,贺天健创作了《九月桐江桕子红》,这是其小青绿山水画探索的代表作。这幅作品既是源自作者泛舟游览桐江的现实观感,但又绝非西画意义上的写生。沿途所见:秀岭、江滩、桕叶,通过画家的意匠经营构成一派烟雨迷蒙而不失沉稳的意境。山头与石面的青绿色与桕叶浓厚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而横亘画面的云雾则将意境统一。值得注意的是,这幅作品是贺天健借鉴油画色彩对青绿山水这一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
作为一名自民国进入新中国的艺术家,贺天健不但擅长传统绘画,同时又具有融通中西的能力。这与其早年学习西画的经历密不可分。在这幅《九月桐江桕子红》里贺天健参考了一些西画理论和技法(色彩学等)。他糅入新的观察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中国画布局构图形式,色彩上大胆借鉴油画的色彩表现特点,“把它变得比我们原来的青绿色画的格调更有生动的气息和灵活的气机,这时有老眼光的人就指我这种是非正宗的青绿格式。有一些人指我这种画是新派画。我很快慰!快慰的是我的画已成为新派了” [1]43 。作为一名深耕传统多年的老画家,贺天健并未因为身处新的时代而在创作中出现过多不适,反倒是积极探索传统青绿山水的画法突破,同时能够清晰地对继承与创新、借鉴与选择做出判断。在他看来,“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吸收,也都要消化。我们吸收消化,都是为了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关系,是借鉴不是替代” [1]159 。
1959年,贺天健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傅抱石参观完展览后以《笔墨当随时代》为题撰文对其评价道:“古人说‘书画可以论世,但论世足以知人'。贺老是热爱新社会的……他能够不顾一切地追求新的东西,追求足以反映新时代新人新事的东西。”“贺老的画,不管是累丈大幅,或是尺幅小品,青绿重色,或是水墨淡彩,给人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生活的气息比较浓厚,而同时又笔精墨妙,气象万千。” [3]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时代变了,审美的标准自然会发生转变。作为“传统派”的贺天健,在他晚年的创作中始终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拥抱新社会,思考传统笔墨形式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契合点。他的探索在富有新意的同时亦不失古法,饱含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抒情色彩。尽管这种变革与尝试仅仅是渐变性的,在“内容新”“形式新”的时代价值观下其意义也并不似李可染那样突出,但这种探索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画在时代变迁中如何继承传统、改良创新等命题的回应。特别是当今天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贺天健等这些画家的变革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当时背景下的经历、选择与做出的努力又何尝不是构成了一种时代格局下的别样风景。
参考文献
[1]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秦仲文.贺天健画展观后漫记[J].美术,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