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刘先银说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12)


隋唐道教的“自然”义
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唐代 , 道教与佛教在知识与思想上的较量 , 促成了道教向形而上、追求超越的方向转化 , “重玄”就是这个方向的表现 。 在“重玄”思潮的影响下 , 道教力加强了各种抽象理论如自然、道德、法身、三一等观念的探讨 , 所以“自然”义的研究与思辨抽象能力更加提高了 , “自然”与“因缘”的结合进一步得到加强 , 这在约成书于隋代的《本际经》、《道教义枢》以及其他唐代道教著作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
《本际经》约成书于隋代 , 当时被官方推崇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 在敦煌已发现的写本中达108件之多 , 几乎占已发现的敦煌道教写经数量的四分之一 。 《本际经》的核心思想包括无本道体和清净道性两方面 , 其中涉及到“自然”义是道性论 。 《本际经》的道性论承袭了《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 , 尤其是《升玄内教经》的道性论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大乘佛教 , 尤其是三论宗的“佛性”论激发的结果 。
《本际经》的道性论虽然吸收中观、三论系统的中道真空思想 , 但是仍然坚持了道性“皆与自然同”的学说 。 P 3371《本际经》卷一“护国品”说:
此经能为众生消净内魔鬼贼、宿结烦恼 , 开发真道自然正性_若人服行 , 四迷业障、诸漏根本 , 自然差愈 。
当众生因业障与烦恼(诸漏)迷失本性时 , 宜以《本际经》来“开发真道自然正性” , 使人心向道性复归 , 此“真道自然正性”就是“道性” 。
但是 , 自然与道性是什么关系?自然是否是道性之因?P 2806《本际经》卷四·“道性品”说:
言道性者 , 即真实空 , 非空 , 不空亦不不空;非法 , 非非法;非物 , 非非物;非人 , 非非人;非因 , 非非因;非果 , 非非果;非始 , 非非始;非终 , 非非终;非本 , 非末 , 而为一切诸法根本 , 无造无作 , 名曰无为 , 自然而然 , 不可使然 , 不可不然 , 故日自然_悟此真性 , 名曰悟道 , 了了照见 , 成无上道一切众生皆应得悟 , 但以烦倒之所覆蔽 , 不得显了 , 有理存焉 , 必当得故理而未形 , 名之为性三世天尊断诸结习 , 永不生故 , 真实显现 , 即名道果果未显故 , 强名为因 , 因之与果 , 毕竟无二 , 亦非不二 。
上面的这段话 , 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第一 , 《本际经》把道性解释为“真空” , 亦称“真实空” 。 “真实空”是远离二边对待 , 离诸分别 , “非空”、“不空亦不不空”的“真空观”第二 , “自然”并不是道性之因 , 所以不是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于“自然” , 而且理解为“道”的法则体现为“自然” , 其实“自然”是“道”的体现与存在状态 。 所以 , 《本际经》说:“自然而然 , 不可使然 , 不可不然 , 故曰自然 , 悟此真性 , 名曰悟道” , 可知“道性”就是“自然真性” , “自然”与“道性”是同一的 , 所以《本际经》卷四褐颂说:“众生根本相 , 毕竟如虚空 。 道性众生性 , 皆与自然同” 。 第三 , 中道真空不落二边 , 也是超越于一般的因果观 。 因此 , 《本际经》采用了龙树的中观学说 , 用“真空”来超越自然与因缘的对立、冲突 。P2392《本际经》卷二“付嘱品”说:万物皆是空无 , 性无真实 , 故假合众缘皆待” , P2806卷四“道性品”说:“常说因缘假名法 , 显发中道真实性”’ , 缘起的万物都是相待 , 是假名 , 从而显发中道真空 , 也就是自然道性 。
《本际经》把“道性”解释为“真空” , 然后再指出“自然”与“道性”的同一性 , 因此“自然”也就具有真空的特点 。 然后 , 再用“真空”超越因缘 , 从而不但调和了“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 , 而且用层层推进的方法 , 利用“真空”的超越 , 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 , 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 。 《本际经》的这种方法 , 刚好跟真观相反 , 真观是用“因缘”反对“自然” , 而最后用“空”来超越“因缘” 。 但是 , 无论如何 , “空”在其中的作用都很大 , 都利用了“空”的超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