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刘先银说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11)


不但在道教经典中继承了老庄哲学的“自然”本义 , 而且有六朝后期的道教著作中也表现出来 。 在道教“自然”思想史上 , 朱世卿的《性法自然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 其开头说:
万法万性 , 皆自然之理也_夫惟自然 , 故不得而迁贸矣故善人虽知善之不足凭也 , 善人终不能一时而为恶;恶人复以恶之不足诫也 , 恶人亦不能须臾而为善又体仁者不自知其为善 , 体愚者不自觉其为恶 , 皆自然而然也 , _
朱世卿的“自然”义 , 是指一种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 , 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
所以 , 万物自生自化 , 自然生长 , 有其自身的自发性、原初性、延续性《性法自然论》说:
人为生最灵 , 膺自然之秀气 , 票妍接盈减之质 , 怀哀乐喜怒之情 , 挺穷达修短之命 , 封愚智善恶之性 。 夫哀乐喜怒 , 伏之于情 , 感物而动;穷达修短 , 藏之于命 , 事至而后明;妍接盈减 , 著之于形 , 有生而表见;愚智善恶 , 封之于性 , 触用而显彻:此八句者 , 总人事而竭焉 , 皆由自然之数 , 无有造为之者_夫有造为之者必劳 , 有出入之者必漏 , 有酬醉之者必谬 , 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 。
妍媛盈减、哀乐喜怒、穷达修短、愚智善恶 , 人的各种各样存在 , 并没有造物主的意志与行为在主宰着 , 全是自然而然的 。
既然事物存在是自然而然的 , 那么这个世界的礼乐、制度又从何而来呢?是否违反了自然?《性法自然论》说:
故知礼乐不自知其所由而制 , 圣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 , 两像亦不知其所由而立矣_于是殊形异虑 , 委积充盈;动静合散 , 自生自灭_动静者 , 莫有识其主;生灭者 , 不自晓其根 。 盖自然之理著矣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 , 是有为者乃大无为也 ,
天地、圣人、礼乐是形成儒家的礼教体制的根本存在 , 万物自然无为 , 但是圣人、帝土仍然需要“治天下”、制定礼乐 , 但是这种“有为”是无为而治 , 这是种“非自然”是大自然 , 这种“有为”是“大无为” , 其实这就是郭象所主张的“不废名教而任自然” 。 所以 , 朱世卿的“自然”义是与郭象相符合的 , 天人之所为皆“自然” , “自为”是自然的表现、“任性”即“自然” , “必然”即“自然” , “偶然”即“自然” 。
《性法自然论》通过“大自然”、“大无为” , 来超越自然与非自然、有为与无为的矛盾 , 从而解决了道业的实践与无上道果的获得之间冲突 。 这样 , 道教中的一系列理论 , 如教主与教典是自然而成的 , 道业是通过人间心性自然而修 , 自然获得道果 , 从而承认了无为与有为、自然与非自然的共存 , 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成就了最高的无为 , 自然与非自然的结合成就了最高的自然 , 打通了二者之间的隔阂 , 实现了最高的统一 。
朱世卿是在郭象的基础上 , 继承老庄以来关于“自然”的本义 , 虽然其中难免有自然命定论的倾向 , 但是已经解决了“自然”作为境界与实践方法之间的矛盾 , 对“自然”破坏礼教体制的观点也进行了破斥 ,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佛教对道教“自然”义的攻击 。 但是 , 他对“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 , 并没有进行彻底的解决 , 这个矛盾留待隋唐道教重玄学才实现 。
所以 , 六朝以来道教的“自然” , 义并不是以自然Il论为中心 , 而是己经逐渐吸收了佛教的因缘说 , 但是对二者的整合并不是那样精致、细密 。 这时期的“自然”义主要是作为一种境界 , 来形容“道”及万物的状态;同时 , 又作为实践的德目 , 期待境界与实践方法的统一 。 尤其是朱世卿的“自然”义 , 已经解决了有为与无为、非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但是 , 道教“自然”义的完善还有待于隋唐道教重玄学的进一步发展 , 尤其是“自然”与“因缘”之间的完美统一 , 才最终实现道教“自然”义的最后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