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刘先银说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十 )


但是 , 从道教“自然”说的本身发展脉络来说 , 其“自然”说也变得更为精致、思辨 。 在北周武帝时期所编的《无上秘要》卷一百中 , 设立“人自然品” , 引用了《妙真经》、《洞元空洞灵章经》、《洞元太极隐注》、《洞元自然经诀》 , 来叙述“自然”其中 , 以《妙真经》的引文最长 , 《妙真经》说:
人为道能自然者 , 故道可得而通;能无为者 , 故生可得而长;能虚无者 , 故气可得而行;能淡泊者 , 故志可得而共;能寂默者 , 故声可得而藏;能清静者 , 故神可得而光;能精诚者 , 故志可得而从;能中和者 , 故化可得而同_是故凡人为道 , 当以自然而成在《妙真经》中 , 将自然与无为、虚无、淡泊、寂默、清静、精诚、中和等实践德目并列 , 放在开头的位置 。 在这里 , “自然”更多的是指境界与实践方法 。
在所引的文中 , 关令尹问如何学习自然?道回答说:
无取正气自居 , 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 , 非欲辟不清 , 去不正 , 清静请命 , 而命自延无期 , 此岂非自然哉?
“自然”的境界就是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自成、任运的状态 , 所以“自然”便有无心、无欲、无为等意思 。 在实践“自然”以及虚无、淡泊、寂默、清静、精诚、中和 , 于是成就无期的延命 。 这就如大泽自养禽兽虎狼 , 深林广林自致飞鸟百虫 , 清静洁白自致玉女芝英 , 灾异恶气自致不祥祸殃 , 强调行为与结果的必然的对应关系 。 因此 , “自然”是实践修道的德目 , 也是达成无期延命的境界 , 其中透露出实践与境界的统一 。
在南北朝时期 , 随着佛道之争的展开 , 道教的理论倾向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之本位 , 回应佛教的冲击 , 吸收佛教的般若学 , 从而产生了道教的重玄学 。 道教重玄学可以概括为两个思想主题—道体论和道性论 。 道体论是探讨万事万物之共同本体或合理性问题;道性论是探讨本体之道与人的关系问题 , 亦即道性与众生性的同异、离合等问题 。
梁陈以来 , 以宋文明为代表的道性论 , 思辨性比较强 , 他在《道德义渊·自然道性》阐述了道性问题 。 《自然道性》的“第一序本文”说:
河上公云:辅助万物 , 自然之然 , 即此也天性极为命_《老子经》云:复命曰常 。 河上公云:复其性命此言复其性命之复 , 曰得常道之性也 。 《经》云:道法自然河上公云:道性自然 , 无所法也《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 , 即物之道性也 ,
宋文明认为道的不变质性 , 便是辅助万物自然生长成熟 , 万物天性的极至 , 称之为“命”;“复命”就是复归常道不变之性 , 而万物的自然状态 , 则是由其所具有的道性规定的 。 什么是道性呢?众生万物莫非自然 , 这就是众生所具有的本质意义上的“性” , 在以自然为本质的意义上 , 众生万物与道是同一的 。 所以 , “自然”是道的特征 , 万物的状态 , 从这意义上“自然”已经不具备本体论的特点 , 而是形容“道”及万物的存在状态 。
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 , 这在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表现得十分突出 。 在这部道经中 , 称道性为“自然道意”通J;而且“自然”也用来形容各种事物的状态 , 如诸天状况“皆悉自然”(卷一“开度品”)吞 , 生净土“体人自然”(卷五“发愿品”) , “九祖生天 , 见(现)世安乐 , 年命长远 , 衣食自然”(卷九“弘救品”) , 在这里“自然”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 也就是回到老子哲学中“自然”的本义 , 具有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的特点 , 表示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 道性是指心性清虚自然的一面 , 不曾被沾染 , 也不受天命形质的约束 。 所以 , 道经中又说“人始受身 , 皆从虚无自然中来”(卷八“生神品”) , “吾不饮不食 , 抱道自然 , 变化无方 , 长生小死”(卷四“持斋品”) 。 人类和含识的虫兽等动物都有自然的道性 , 将自然道意与人格的表现以及道君的教导联系起来 , 生起热心的信仰 , 最终接近冥合道 , 到达绝待自然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