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刘先银说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13)


《本际经》的“自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教义枢》 。 它对道教教义的阐述 , 是通过对一些道教范畴的解释而进行的 , 其中一个重要范畴便是“自然” 。 《道教义枢》“自然义”开头说:
义曰:自然者 , 本无自性 。 既无自性 , 有何作者?作者既无 , 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 , 无物无我岂得定执 , 以为常计!绝待自然 , 宜治此也 。
这一段话 , 概括了《道教义枢》中“自然”义的基本特点:第一 , “自然”就是“无自性” , 即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性质 , 远离物我自他的对待;第二 , 主张彻悟这一绝对的自然的存在方式 , 并且顺应这一方式 , 来破除我执以达到穷极之道 。
将“自然”解释为“无自性”这是继承《本际经》的说法 , 也就是受到龙树中观学的影响 。 所以 , 《道教义枢》在进一步解释“自然”义时说:
释曰:示因缘者 , 强名自然_假设为教 , 故自是不自之自 , 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 , 无所不然不自之自 , 无所不自无所不自 , 故他亦成自 , 无所不然 , 故他亦成然他既成然 , 亦是他然然则他之称然 , 亦是不然之然然之称他、亦是不他之他_不他之他 , 无所不他 , 故自亦成他_不然之然 , 亦无所不然 , 故自亦成然是则自之与他 , 俱有然义_今但明自然者 , 以他语涉物 , 义成有待_自名当己 , 宜以语绝也 。 故《本际经》云:是世间法 , 及出世法 , 皆假施设 , 悉是因缘 , 开方便道 , 为化众生 , 强立名字耳 。
这种诊释“自然”的方法 , 完全采用中观方法 , 以四句否定式证成 , 内容上也吸取了《中论》的“观因缘品”、“观作者品”、“观有无品” 。 《道教义枢》把“自然”分成“自”和“然” , 绝弃自他、不自不他 , 超脱然不然、自然他然 , 才是真正的自然 。
麦谷邦夫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义不过是为了明确因缘的方便道 , 是以“因缘”为主、“自然”为辅的调和论 。 笔者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义其实是继承《本际经》的思想 , 就是利用“真空”的超越 , 从而将“因缘”融摄于“自然”中 , 实现了“自然”比“因缘”更具有超越性、优先性 。 所以 , 《本际经》所说的“是世间法 , 及出世法 , 皆假施设 , 悉是因缘 , 开方便道 , 为化众生 , 强立名字耳” , 这就是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 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而假名施设 , 都是属于因缘法 , 是方便道 。 但是 , “自然”为“无自性” , 离种种对待 , 超越种种施设 , 是真实道 。 因此应该说 , “因缘”是为了说明“自然”的方便道 , 是以“自然”为主、以“因缘”为辅的调和论 。 这也符合道教在融摄“自然”与“因缘”时的心态 , 吸收佛教而又高于佛教 , 是很正常的 。
《本际经》与《道教义枢》的“自然”说一直影响着唐代道教义学 , 如P2388《太上妙法本相经》说:
夫物要须散其朴 , 谢其古 , 乃可彰之耳……故立朴成因缘之果_虽有因缘 , 非其自然之感 , 因缘何从而成也故自然非一而执若执其一 , 万物则功莫从而兴也是以真人知因缘 , 修因缘 , 行之以因缘 , 故自然而运起也 。 将知因缘中者有自然 。
《本相经》认为理解因缘、实践因缘 , 最后达到“自然”的状态 。 万物虽然是因缘而成 , 但是如果没有自然的感应 , 则因缘也难以成就 。 所以 , “因缘”是成就“自然”的方便道 。
这样 , “自然”与“因缘”是不可分的 。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说:
盖方圆动静 , 黑白燥湿 , 自然理性 , 不可易也_吹管操弦 , 修文学武 , 因缘习用 , 不可废也夫自然者 , 性之质也因缘者 , 性之用也因缘修之 , 自然以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