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刘先银说绘画之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七 )


从失道到得道的过程 , 称之为反 , 这是道之动 。 一直反 , 直至复归于道 。 前面章节曾说“物壮则老 , 是谓不道 , 不道早已” , 失道者 , 用强 , 有道者 , 用弱 , 所以 , 从失道到复归于道 , 这也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 。
生活中 , 经常会听到很多人 , 自诩为修行者 。 既然是修行 , 那么到底要往哪里修 , 又往哪里行呢?给出的答案 , 那就是五花八门了 , 往哪行的都有 。 而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 , 你们都不要再修行了 , 方向走错了 , 不如歇歇吧 。
还有某些动辄称”借假修真“的人 , 就更不懂什么是修行了 。 人本身就是真 , 假的只是后天的伪巧智识把自己蒙蔽了而已 。 把这些修剪掉 , 重新像一个婴儿那样 , 恢复自己的本真 , 这就是修 。 借假修真这种谬之千里的说法 , 则是把人当成假 , 去捣弄一个彼岸世界不存在的被称之为真的东西 , 这是和道德经的根本主旨都相违背的 。 不过这个歪理邪说 , 糊弄到的人却很多 。 蛮夷外来文化的文化污染 , 让很多人把无道的歪理邪说 , 想当然的归给道家思想了 。
上章的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两句 , 给出的就是得道的方向和次第 。 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给出的则是得道的路标和地图 。 道理都讲透了 , 很多人都口口声声的说要得道 , 现在道德经给出了得道指南 , 就放在眼前 , 大家又会怎么做呢 , 真的复归于道 , 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 。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

上士闻道 ,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 大笑之 。
上士 , 上智之人 , 微妙玄通之人 。 上士闻道之后 , 就会笃守大道 , 须臾不离其宗 , 勤而行之 , 不论做什么 , 都遵循崇奉道 。 上智自无所染 , 故不可移 。
中士 , 中智之人 , 平庸寻常之人 。 中士闻道之后 , 一会说哦知道了 , 一会又忘的无影无踪 。 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 , 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 。 中智之人无恒道 , 从教而变 , 不教不知 。
下士 , 下愚之人 , 粗陋鄙薄之人 。 下士闻道之后 , 会哄然大笑 。 在他们看来 , 得道之途居然是要往回反 , 居然要用弱 , 这样太好笑了 。 他们是那种碌碌如玉 , 珞珞如石之人 , 装着成车的破石头 , 根本无法想象道之所在 , 既没有破石头 , 也没有拉破石头的车 。 下愚之人丧己于物 , 失性于俗 , 虽教无益 , 亦不可移 。
不笑不足以为道 。
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 , 不哄然大笑的话 , 那说明这个道 , 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
可见 , 老子讲的道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样 , 到处都是道 , 不管做什么都是道 , 不仅不是这样 , 恰恰相反 , 能真正的理解道并行不离道的人 , 太少了 。 所以 , 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的 , 认为什么都是道 , 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条件尊重、敬畏、接受并包容的 , 那一定是个无道的下愚之人 。
故建言有之:
建 , 本意是指立朝律也 , 从聿从廴;聿 , 所以书也 , 本意指笔 。 廴 , 长行也 。 建言 , 这里有书写并流传下去的意思 。 类似于之前章节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 。
所以 , 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 , 有这样的道理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
明道若昧 , 对于得道之人来说 , 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 , 惟恍惟惚 , 杳杳冥冥 。 和明晓物不一样 , 明晓道 , 就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 , 昏昏默默 。 这样才是真正的明晓了道 。
进道若退 , 对于行道之人来说 , 不是向前往 , 而是要向后反 。 这个反的过程 , 就如同在后退 。 唯有这样 , 才是真正的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