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长大成人——《拉扯大的孩子》前言

【学界新著】
|何以长大成人——《拉扯大的孩子》前言
本文图片

《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 , 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 , 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在这里 , 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 , 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
不同于卢梭学派对乡村生活及自然主义教育之乌托邦式的精英怀旧 , 也不同于布迪厄学派对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之纯粹目光和实用目光的二分化理解 , 作者揭开了她所亲历的民间养育学的多副面孔和深层结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教育与生计相结合的家庭劳动教育;“说谅”与“圆成”——游戏、世俗交谈与社会欢腾所构造的公共闲暇教育;“举头三尺有神明”——对文字、读书、教师、爱情、善业等所承载的“天道”持道德敬畏的神圣性教育 。 在不同历史时期 , 乡村社会基于生计考量的实用目光始终存在 , 但每一代人都保持了“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 , 后者才是支持平民子弟实现阶层流动和文化超越的关键力量 。 可以说 , 民间养育学既是苦难教育学 , 也是希望教育学 , 而在最终意义上 , 是“大器晚成”的教育学 。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 , 还反了你了 , 养了个白眼狼!”这句话一直伴随我从小与母亲斗智斗勇的成长过程 。 每次母亲气急败坏地撂下这句话 , 我也只能偃旗息鼓 , 虽然心里很不服气 。 那时候 , 我一点也不理解“拉扯孩子”的意思 , 心里默默嘀咕 , 不就是洗洗尿布吗?由于父母工作非常忙 , 我和弟弟的童年大多是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度过的 , 与母亲并不“亲” 。
来到城里上小学后 , 我对母亲的管教又恨又爱 。 在农村野惯了的我 , 恨她坚持让我剪短发像个假小子 , 恨她不给我穿漂亮裙子 , 恨她学费不能及时交上让我被老师羞辱 , 恨她不让我看闲书 , 恨她不让我带好朋友来家里玩 , 恨她总是冷冰冰地责备我……可是 , 懂事后的我也很心疼她 。 母亲是个瘦小的南方女性 , 从小家庭条件优越 , 作为备受疼爱的小女儿 , 没怎么吃过苦 , 高中毕业后在当地的事业单位上班 , 属于“坐办公室”的人 。 1998年事业单位改革的时候 , 母亲为了赚更多的钱来养活一大家子人 , 停薪留职从单位里出来“下海”做起了买卖 。 父亲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 , 爷爷奶奶有很多地要种但收入微薄 , 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 母亲就独自承担了进货、摆摊、售卖、收摊、算账的生计活 , 洗衣、做饭、打扫的家务活 , 还有亲戚走动、人情来往的家族事务 。 在忙碌的间隙 , 她才能顾得上我 , 偶尔回农村看望老人和弟弟 。
每次放学 , 我都会到母亲窄小杂乱的衣服摊子旁边 , 支个小凳子 , 与母亲一起吃附近饭摊上买到的饭菜 。 母亲总是飞快地扒拉几口饭 , 或者吃几口就要停下来应付来来往往的顾客 。 母亲眼光好、口才好 , 因此生意格外的好 。 生意越好 , 母亲就越吃不上几口热饭 , 因此落下了胃病 。 我要帮一下忙 , 母亲就不耐烦地摆摆手 , 赶着我去温书、写作业 , 语气生硬地对我说:“你别伸手帮倒忙 , 做好你自己的作业就行!”我缩在摊子的角落里 , 看她与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 。 衣服卖得好或遇到老主顾的时候 , 母亲的眉头就舒展一些;遇到难缠或者找麻烦的主顾 , 母亲就需要小心翼翼地赔不是;遇到来收保护费的凶神恶煞 , 母亲就不得不低三下四、忍痛割爱 。 有时候 , 母亲周转不灵 , 保护费无法及时给 , 摊子就被坏人砸得乱七八糟 。 我几次撞见母亲默默扶起东倒西歪的架子 , 她偶尔会坐在椅子上长久地沉默或叹息 , 但她从没为这些事情当着我的面流过一滴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