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梅x张宏杰x郑小悠x姜萌:“历史非虚构写作”这概念成立吗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是否会磨灭一个人的写作才华?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写作的心理分析?2021年7月24日 ,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全现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二场“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探讨”中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姜萌 , 从历史学的叙事的转向出发 , 讨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各种问题 。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
姜萌提到 , 鸣沙史学嘉年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在史学界里引起了一些争议 。 有些学者认为 , 历史本来就是非虚构的 。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危险的 , 因为这可能容易变成炒作的噱头 。 另一些学者认为 ,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说法确实存在 。 为了提高历史学在大众层面的影响 , 加强历史非虚构写作是应该的 。 所以 , 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
本文图片
姜萌(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赵冬梅表示 , 前辈们质疑“历史的非虚构写作”是有道理的 。 但赵冬梅表示 , 她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大宋之变》、《司马光和他的时代》、《人间烟火》和《法度与人心》肯定属于非虚构写作的范畴 。 在知识上 , 她的这些作品是“靠谱”的 , 又同时是面向大众的 , 也属于学术作品 。
赵冬梅不认为 , 大家要通过写作形式去定义一本历史著作是否属于学术著作 , 是否“学术”的核心在于有无新东西 。 没表述过的观点、没用过的新材料、对材料的新解读 , 都是新的创见 。 这些新东西构成了新的历史叙事 。
赵冬梅提到 , 历史学者都是从学院里出来的 。 学者所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 , 论文和著作都是问题导向的 。 但是 , 历史研究里的真知灼见最终要走向普通受众 , 成为大众记忆的一部分 。 所以 , 历史学家有责任把研究成果以相对通俗的方式 , 准确地传递给社会 。 赵冬梅还提到 , 她的“祖师爷”邓广铭先生就写过不少人物传记 。 在邓广铭去世之后 , 周一良写了一篇纪念文章 , 说邓先生不仅研究历史 , 而且还写历史 。 这句话给赵冬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赵冬梅还认为 , 我们没有资格特别武断地去评判古人 , 但我们要理解古人 。 历史学家只需要向读者提供历史事件的细节过程 , 读者自己会读出他们想得到的历史教训 。
本文图片
赵冬梅
张宏杰赞同赵冬梅的观点——面向普通读者的写作是历史学最终的出口 。 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 他们为通俗历史写作者提供了“食材” 。 而像张宏杰这样的通俗历史写作者就像“厨师” , 他们把“食材”加工得色香味俱全 。 当然 , 现在有些“厨师”为了收入不择手段地往食材里加入大量“添加剂” , 比如 , 标题党等 , 这会让历史读物缺乏营养 。 所以 , 张宏杰写的历史读物都需要经过基本的史料考辨阶段 。
郑小悠提到 , 在她还没有正式进入历史大门之前 , 她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 还在网上小有名气 。 她当时有个论坛 , 大家会在论坛上讨论清代人物 。 后来 , 清宫穿越小说的热度很高 , 很多晋江、起点上写清宫小说的作者都是从郑小悠的论坛里出来的 。 郑小悠自己也是晋江的写手 。 之后 , 郑小悠走上了学术道路 , 但她希望她能找回自己在读硕士博士之前面向大众的交流能力 。 于是 , 郑小悠就把在博士论文中未用上的“边角料”拿出来重新组织 , 加上背后制度史、社会运行和与当代对比的分析 , 写出了《清代的案与刑》 。 看过这本书的读者肯定要比看过郑小悠博士论文的读者多 , 许多法律工作者都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 。
- 李杰|李杰:为大多数沉默的儿童赋权
- 组委会&充满含金量的“杰出贡献奖”,北京冬奥会设计中的江南智慧
- 虺文忠$《狄仁杰》里的虺文忠的组装兵器竹筒刀, 其原型是现代武器
- 清刚雅洁|清刚雅洁 姣好修美:青年书法篆刻家成昊杰篆刻艺术浅析
- 刘永杰@丹青意造本无法,画中有诗,气韵生动,王剑勋先生的艺术人生
- 登高!《唐诗三百首》最落魄两首诗,皆杜甫晚年杰作,双双成为千古名篇!
- 启功@中国百年内最杰出的四大书法家,各有千秋
- 金石书画@中国现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作品欣赏
- 五言律诗#宋诗精华五首,其中一首是北宋杰出词人晏几道的作品,希望您喜欢
- 那个时代$俄罗斯杰出风景画家希施金的作品,诗一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