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的宋代陶瓷( 三 )


在宋五大名窑中 , 定窑是唯一的白瓷窑场 , 显得比较特殊 。 其实 , “五大名窑”是后世归纳的结果 , 倒真未必是宋人自己的看法 。 在宋人文献中 , 定窑的出镜率极高 , 显然极受宋人喜爱 。 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 , 宋代定窑最拿手的产品当然是白瓷 。 但它生产的一些小众产品 , 也颇为抢镜 。 苏轼写诗说:“定州花瓷琢红玉”;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个情节 , 是宋仁宗把王拱辰夫人送张贵妃的定瓷打碎 , 按照文献 , 那件器物也是“红瓷” 。 所谓“红瓷” , 实际上是定窑生产的酱釉瓷器 。 白釉瓷、酱釉瓷、黑釉瓷并不罕见 , 各大白瓷产品为主的窑场均常有生产 , 但唯定瓷能得皇室、文人青眼 , 何以如此?
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极佳 , 生产出的器物器骨轻巧 , 胎釉细腻 , 可谓“天生丽质” , 纵然是普通瓷器品种 , 其产品也能出类拔萃 , 领一时风气 。 定窑窑工最出名的装饰技法是刻划花与印花 。 白胎几道轻划 , 若隐若现 , 似有还无 , 朦胧之美 , 欲说还休 , 最是贴合宋人的美学品位 。 印花装饰在宋代虽已出现 , 但却不如刻划花流行 , 直到金代 , 印花才成为主流 。
从地理位置来看 , 定窑距离辽宋边境不远 , 辽人对定窑产品也是情有独钟 。 不仅大量采购 , 自家生产的瓷器也照猫画虎 。 金灭宋后 , 定窑并未衰败 , 反而迎来新一轮生产高潮 , 其生产质量虽稍有下降 , 但工艺改进使得其迎来新一轮生产高峰 。 印花装饰的优势 , 在于装饰效率提升 , 其或许正是伴随着这一轮生产高峰而流行开来的 。
无冕名窑
“五大名窑”备受关注 。 但这还并不是宋代名窑的全部 。 明清民国的收藏家们 , 并不和宋人心心相印 。 名窑之外 , 还有名窑 。
首先要提的是耀州窑 。 作为唐宋时期北方青瓷的翘楚 , 耀州窑最初的模仿对象是越窑 。 五代时候就生产出了天青釉瓷 , 入宋之后 , 风格为之一变 , 开始大量生产釉色澄澈透明、刻划花技法高超的产品 , 从此独树一帜 , 与南方以釉色取胜的秘色瓷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翘楚 , 带动了中原黄河以南地区诸多窑场开始生产类似风格的产品 , 进而形成了河南的“青瓷势力” , 而正是这股“青瓷势力”孕育出了汝窑 。
除了“青瓷势力” , 中原黄河以北地区还有一股白瓷势力与其对峙 。 “白瓷势力”的策源地是磁州窑 。 磁州窑是定窑之外的另一大白瓷窑场 , 其最拿手的是瓷器“医美” 。 论原料 , 磁州等地远不如定州 , 无法依靠胎质本身做出白瓷 , 但人民的智慧总是无穷的 , 给深色的瓷胎涂上厚厚的粉底 , 不就是白瓷了吗?化妆白瓷的出现 , 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 不仅遮掩了原料的缺陷 , 更刺激了窑工的想象力 , 让瓷器在深浅色彩装饰的鲜明对比中 , 获得了勃勃生机 , 风靡一时 。
在中原地区 , 白瓷势力和青瓷势力大体以黄河为界 , “南青北白” , 此消彼长 。 在一些过渡地带的窑址地层切面中 , 还能观察到一层青瓷一层白瓷的现象 , 可见个体窑场也是顺势而为 , “见风使舵” , 跟着一时的潮流风气 , 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
北方地区青瓷白瓷“割据混战” , 南方地区亦然 。 南方青瓷仍以浙江为最重要的根据地 , 南方白瓷的原创中心则在景德镇 。 景德镇古属饶州 , 其生产的青白瓷产品风华绝代 , 元代文献《陶记》称之“饶玉” 。 玉在传统文化中含义特殊 , 以玉为名 , 足见推崇 。 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在两宋之际虽几经起落 , 但绵延不绝 。 其釉色白中泛青 , 相比于纯白之色 , 更增一分洁净清新之感 。 景德镇青白瓷亦常见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 , 其中精彩者繁密复杂而又井然有序 , 刻划之间透露出几分对定瓷的“倾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