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礼记·大学》的结构与大意

夏令营里带读《大学·中庸》
《大学》大意
这次 , 我们分六天的时间读完了《大学》 。 还是以诵读为主 , 讲解为辅 。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 我们以诵读讲解为一端 , 另一端就是践行 。 在班级里我们把“知止”专门提出来了 , 体现在行动上就是端坐 , 并且能保持住 , 可以做微调 , 不能交头接耳、趴着、弓着背、动手动脚、晃腿抖腿、跷二郎腿等等 。 我们把这个“知止” , 学生就要有基本的学生样 , 用在课堂的实践中 , 实际做起来 , 班级里三分之一的同学勉强能做到 , 剩下的都不行 , 有几位同学动得特别厉害 , 一刻不停 。
|试谈《礼记·大学》的结构与大意
本文图片

“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第一步的工夫做不好 , 后面的确实就不用谈了 , 确实也静不下来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事实也确实如经文所言 , 静不下来的孩子 , 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修身是根本 , 但是具体怎么践行修身之道呢?端身正坐 , 是修身的一种特定境遇下的践行方式 。 好 , 做到了“端身正做” , 心是不是专注听老师讲课呢?不一定 , 有些同学看着坐得端正 , 但是呢 , 思绪往往处在一种游离状态 , 这可以说是没有做到“心正” , 我们现在讲是表里不如一 。 有些孩子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 而有些孩子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 。 所以《大学》里讲“心正而后身修” 。 怎么确定心正不正呢?这很难靠他人 , 多是自己知道 。 在这的一个要紧之处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如实地面对自己 ,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 , 能够做到 , 就是“诚意” , 所以《大学》里讲“意诚而后心正” 。 这句话关键在于 , 意诚了 , 才能确定这个“心”正不正 , “不正”?那就调整调节 , 把它调正 。 “意诚” , 还是我们身心的基础 , 是内在的东西 , 还不能表现在人与人 ,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 如果把这个“关系”纳入进来的话 , 那就要“格物”了 , 在“格物”之时 , 才能确定是“真知” , 还是“表面的知” , 所以“物格而后知至” , 这其间有“意诚”在运作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 “诚意”之前的“格物致知”是“人与自己 , 人与自然万物 , 人与人”这个总体的关系 , 诚意、正心、修身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 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 从格物到平天下 , 是从整体的关系流转到人与人的关系上 , 这是儒家选择的道路 。 这个道路 , “修身”处在一个中间的环节 , 而践行“修身”之道 , “诚意”的底层的基础 。
我们可以看到 , 古本的《大学》 , 经义章结束后 , 接下来的一章就是讲“诚意” , 这就是大学三纲的“明德” , 人对自己意念、言行举止的清晰的觉知 , 这是我们做所有事情的基础 , 有了这个基础 , 生命才称之为生命 , 人才能有学习 , 有行动 , 有判断 , 有成长 , 这种觉知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 , 都是光明而美好的 , 古人称之为“明德” , 我们要把这个光明的德性 , 发扬出来 , 广大出来 , 让这个光明的德性 , 不仅仅利于自己 , 还能够利于社会 , 乃至于利于天地、自然 。 这就是“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之大义 。
所以《大学》里讲诚意 , 说得很明白 , “所谓诚其意者 , 毋自欺也 , 如恶恶臭 , 如好好色” 。 这就是人最直接的“觉知” , 是人的明觉 , 是人的敏锐 , 是人的直心 , 本性 。 在《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 。 如“恶恶臭 , 如好好色”这是不学而能的 。 所以《中庸》里还讲“诚则明矣 , 明则诚矣” , 我们心有这个“直”、“诚”、“觉”、“感” , 就能够清晰地与自己 , 与这个世界对话 , 产生联系 。 孔子讲的“仁”也和此有关 , “仁能感通” , “仁者爱人” , “依于仁” , 这些是“仁”的发用 , 也是“诚”之能明之用 。 也是“明德”之能明而明 。 所以 , 我们可以明白 , 为什么“经义章”之后 , 紧跟着“诚意章” , 相应于“天命之谓性” , 这是人的觉性 , 是人之为人的根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