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礼记·大学》的结构与大意( 二 )


有了这个“诚意” , 我们就能继续下去了 。 所以 , 一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通过这四步的修习 , 从“道学”(博学于文)到“自修”(约之以礼) , 再到“恂栗”(小心翼翼 , 如履薄冰之慎独工夫) , 最后到“威仪”(文质彬彬之君子) 。 这样的一个君子 , 一直往至善方向修习 , 保持谦虚谨慎 , 自生威仪 , 民众见之而难忘怀 。 我们在班级里 , 把这一段命名为“至善章”(我们把《大学》分成十二章 , 分别命名 , 方便理解和记忆) 。
“至善” , 并非达到平天下这个至高追求 , 而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层面各有各的“至善”之境 , 所以这一段相应于《中庸》的“率性之谓道” 。 就是让我们天性的各个层面得到充分的发挥 , 完美地展现 , 达到究竟 。 所以 , 圣贤就是把某一方面达到极致 , 如乐道 , 礼道 , 文道 , 政道 , 花道 , 茶道 , 武道 , 木道 , 兵道 , 商道 , 书道 , 画道 , 琴道等等 , 这些都是基于我们的天性 , 也就是五感 , 螚动 , 能静 , 能思等等 。 而“道”是究竟之境 , 我们一般“阙”之而不谈 , 多称之为“艺”或“术”或“技”或“法”等等 , 这是中国人对“道”的尊崇 , 而日本多称之为“某某道” , 却是把道低俗化了 , 降格使用 。
“至善章”之后是明德章 , 引《尚书》“克明德” , 以及后面的“做新民” , “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 就是把明德广大的过程 。 这体现在家国天下是克明德或克明俊德 , 表现在个人身上 , 这是“日新其德” , 也就是不断地“明”的过程 。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是“自明” , 是从自明而后才可能“明人” , 而这个明人 , 则是导向对方“自明” 。 所以这个“明德”不是人为塑造的 , 而是“天命之谓性” , 人本然具有的 , 是人的本性本心 。 认识自己 , 进而认识外界 , 内圣而后外王 。
到了下面第五段是知止章 , 这个知止的含义 , 就是德位相配 , 在其位 , 就要有其德 , 止于相配之机 , 这是知止的要义 , 止于那个恰到好处的点 , 这其实就对应了《中庸》的“发而皆中节” , 这个合于中道的点 。
“知止章”简单说可以是把目标定在哪里的问题 。 对于争讼这件事 , 你解决问题时的公平公正不是目标 , 天下无讼才是目标 , 这两者体现的格局是不一样的 。 我们可以看到“知止章”和“至善章”也是相应的 , 在每种境遇里都导向究竟 。 治天下之本 , 在于民心 , 民心向背 , 就体现了天下平或者未平 。 到了这里 , 把经义章阐发清楚了 。 欲明民心 , 先正己心 , 接下来就是从正心 , 到修身 , 再一直到平天下的过程了 。 之所以能一步步推进下去 , 就在于絜矩之道 , 推己及人 , 推家及国 , 推国及天下 。 第七段为修身章 , 第八段为齐家章 , 第九段为治国章 。 后面呢 , 并没有一个平天下章 , 平天下是与治国连着的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那么 , 天下平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标准呢?第十段我们称之为“得众章” , “道得众则得国 , 失众则失国” , 这也对应了“知止章”谈及的“治天下之本在民心” 。
第十一段我们称之为“道善章” , 道善则得之 , 不善则失之矣 。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 以天下之利为利 , 这是道义 , 合于道义 , 称之为善 。 所以紧接着第十二段就是义利章 , 不以个人的私利为利 , 以天下之公利为利 , 这就是符合道义 。 这三章谈了平天下的几个原则 , 得众 , 道善和道义 。
这样 , 整个大学的结构就伸展开来了 , 所以 , 我们可以这样讲 , 《大学》就是儒门之纲领 , 诚斯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