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老舍谈写作五》( 六 )


我们常常谈到民族风格 。 我认为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上 。 除了语言 , 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表现它呢?你说短文章是我们的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 。 你说长文章是我们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 。 主要是表现在语言上 , 外国人不说中国话 。 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现的东西有民族风格 , 一本中国书译成外文就变了样 , 只能把内容翻译出来 , 语言的神情很难全盘译出 。 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上 , 希望大家多用工夫学习语言文字 。
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
我不想用专家的身份回答问题 , 我不是语言学家 。 对我们语言发展上的很多问题 , 不是我能回答的 。 我只能以一个写过一点东西的人的资格来回答 。
第一个问题:怎样从群众语言中提炼出文学语言?这我刚才已大致说过 , 学习群众的语言不是照抄 , 我们要根据创作中写什么人 , 写什么事 , 去运用从群众中学来的语言 。 一件事情也许普通人嘴里要说十句 , 我们要设法精简到三四句 。 这是作家应尽的责任 , 把语言精华拿出来 。 连造句也是一样 , 按一般人的习惯要二十个字 , 我们应设法用十个字就说明白 。 这是可能的 。 有时一个字两个字都能表达不少的意思 。 你得设法调动语言 。 你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 , 若是能够选用文字 , 比一般的话更简练、更生动 , 就是本事 。 有时候你用一个“看”字或“来”字就能省下一句话 , 那就比一般人嘴里的话精简多了 。 要调动你的语言 , 把一个字放在前边或放在后边 , 就可以省很多字 。 两句改成一长一短 , 又可以省很多字 。 要按照人物的性格 , 用很少的话把他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 而不要照抄群众语言 。 先要学习群众语言 , 掌握群众语言 , 然后创作性地运用它 。
第二个问题:南方朋友提出 , 不会说北方话怎么办呢?这的确是个问题!有的南方人学了一点北方话就用上 , 什么都用“压根儿” , 以为这就是北方话 。 这不行!还是要集中思考你所写的人物要干什么 , 说什么 。 从这一点出发 , 尽管语言不纯粹 , 仍可以写出相当清顺的文字 。 不要卖弄刚学会的几句北方话!有意卖弄 , 你的话会成为四不像了 。 如果顺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写 , 即使语言不漂亮 , 也能把人物的心情写出来 。
我看是这样 , 没有掌握北方话 , 可以一面揣摩人情事理 , 一面学话 , 这么学比死记词汇强 。 要从活人活事里学话 , 不要死背“压根儿”、“真棒”…… 。 南方人写北方话当然有困难 , 但这问题并非不能解决 , 否则沈雁冰先生、叶圣陶先生就写不出东西了 。 他们是南方人 , 但他们的语言不仅顺畅 , 而且有风格 。
第三个问题:词汇贫乏怎么办?我希望大家多写短文 , 用最普通的文字写 。 是不是这样就会词汇贫乏 , 写不生动呢?这样写当然词汇用的少 , 但是还能写出好文章来 。 我在写作时 , 拚命想这个人物是怎么思想的 , 他有什么感情 , 他该说什么话 , 这样 , 我就可以少用词汇 。 我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 , 不孤立地贪图多用词汇 。 我们平时嘴里的词汇并不多 , 在三反五反时 , 斗争多么激烈 , 谁也没顾得去找词汇 , 可是斗争仍是那么激烈 , 可见人人都会说话 , 都想一句话把对方说低了头 。 这些话未见得会有丰富的词汇 , 但是能深刻地表达思想感情 。
我写东西总是尽量少用字 , 不乱形容 , 不乱用修辞 , 从现成话里掏东西 。 一般人的社会接触面小 , 词汇当然贫乏 。 我觉得很奇怪 , 许多写作者连普通花名都不知道 , 都不注意 , 这就损失了很多词汇 。 我们的生活若是局限于小圈子里 , 对生活的各方面不感趣味 , 当然词汇少 。 作家若以为音乐、图画、雕塑、养花等等与自己无关 , 是不对的 。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 哪里来的词汇?你接触了画家 , 他就会告诉你很多东西 , 那就丰富了词汇 。 我不懂音乐 , 我就只好不说;对养花、鸟、鱼 , 我感觉兴趣 , 就多得了一些词汇 。 丰富生活 , 就能丰富词汇 。 这需要慢慢积蓄 。 你接触到一些京戏演员 , 就多听到一些行话 , 如“马前”“马后”等 。 这不一定马上有用 , 可是当你写一篇文章 , 形容到一个演员的时候 , 就用上了 。 每一行业的行话都有很好的东西 , 我们接触多了就会知道 。 不管什么时候用 , 总得预备下 , 像百货公司一样 , 什么东西都预备下 , 从留声机到钢笔头 。 我们的毛病就是整天在图书馆中抱着书本 。 要对生活各方面都有兴趣;买一盆花 , 和卖花的人聊聊 , 就会得到许多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