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戈尔曼|忧虑,人类理性赐予的沉重礼物

谈起当代社会最流行的情绪 , “忧虑”一定是一个人人皆有发言权的对象 。 它是极度私密的 , 失眠时 , 辗转反侧的我们能在窗边透进来的月光中看见它;熬夜赶“deadline”时 , 疯狂码字的我们在昏暗房间中发着幽幽蓝光的屏幕里看见它;甚至和想追的女孩隔屏网聊时 , 我们在令人“窒息”的“对方正在输入”里也能看见它 。
忧虑也是公共的 。 近些年来 , 从报章媒体到专业书籍 , 从网络到学术圈 , 有关“忧虑”的问题可能从未获得过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
在以上的情境中 , 忧虑似乎是一个我们希望摆脱的情绪 。 不过 , 如果有人问 , 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吗?大多数人一定依然会迟疑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忧虑是一份人类的理性赐予的沉重大礼 。 当我们完成理性的启蒙 , 掌握反思的武器 , 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时 , 同时 , 我们也打开了忧思的潘多拉魔盒 。 一切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名言:“冒险造成忧虑 , 不冒险 , 却失去自己” 。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6日专题《后现代情绪指南》 。 更多文章可点击:
【奥戈尔曼|忧虑,人类理性赐予的沉重礼物】自恋为何是一种流行病?
孤独成为流行病 , 或许是一场诡计
无聊 , 是妥协还是反抗?
撰文 | 刘亚光
01
个人忧虑背后的庞大自我
有心理学家将“忧虑”定义为“一种对于情况不能确定的焦躁不安的状态” , 它让人容易不能享受“本应”能享受的快乐 。 如果我们过分着眼于心理学、生理学的视角 , 那么理解何谓“忧虑”必然涉及严格的定义切分 , 比如忧虑和“焦虑”、“抑郁”、“恐惧”的区别与联系 。 与之不同的文化史学家则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出发 , 帮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忧虑 。
在新近推出中译本的《忧虑》中 , 爱丁堡大学教授弗朗西斯·奥戈尔曼将忧虑的核心浓缩为一个表征性的词语:“万一……?”例如 , “万一我出门没关门怎么办?小偷会进来偷光我的东西” , “万一我水龙头没关紧 , 明早家里可不可能像发了洪水?”“万一我没有在本科就考进一个很好的大学 , 那么之后人生的一切关口 , 我可不可能都将落后一步?”……
奥戈尔曼|忧虑,人类理性赐予的沉重礼物
文章图片

《忧虑:一段文学与文化史》 , 作者:[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 , 译者:张雪莹 ,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21年4月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 奥戈尔曼叙述的其实更像是医学中界定的强迫症——这也是忧虑的一种——当我们谈论忧虑时 , 谈的并不是那些正常的为如何攻克难题而殚精竭虑的状态 , 而是莫名地为一些自己都知道不值得担忧的事情而担忧 。 而且 , 我们甚至会在摆脱这种忧虑的过程中越陷越深 。 正如奥戈尔曼所形容 , 忧虑是“环形的” , 它会进入一个自我证明的循环 。 当你每次因为家里的门“万一”没锁好而忧心忡忡 , 你都试图用检查的方式来让自己安心 , 你也强化了忧虑的力量 , 因为下一次 , 你会更难以不“忧心忡忡” 。 用学者珍妮弗·香农的话来说 , 每一次你试图摆脱忧虑的努力都在喂养这只忧虑的“猴子” 。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这句话用来形容个人的忧虑体验同样是适用的 。 甚至在面对心理医生时 , 这些体验都令我们难以启齿 。 除了忧虑者本人 , 谁会觉得“出门了总担心门没锁好”不是件荒诞的事呢?历史上的许多哲人也这么认为 , 比如大名鼎鼎的斯宾诺莎 。 这位曾用极尽严谨的数学方法重构伦理学的学者毫不怀疑理性拥有最终消除不确定性的力量 。 在他看来 , 只要我们严格“遵从理性的指示” , 就一定能打消这些荒诞的忧虑念头 。 心理学家莱希也曾在一本心理自助书中呼应了斯宾诺莎的这一思想 。 莱希认为 , 只要能进行严格的“自我分析” , 借助理性剖析出真正的“忧虑点”并加以解决 , 忧虑就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