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性|一名为电子游戏发声的初中生,和他紧张的妈妈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小童书” 。 新京报小童书(xjbkids)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舵 , 将联合出版品牌 , 为读者精选童书 。 加书评君微信kanbooksa , 可入小童书群 , 了解更多童书信息 。
长期以来 , 在电子游戏是否有害这个话题上 , 存在着几方观点 。 有的游戏从业者认为 , 优秀的游戏设计有助于研究人类的认知与决策行为 , 游戏引擎也是了解人类物理直觉的绝佳工具 。 有的游戏玩家认为 , 游戏天然有娱乐性和艺术性 , 寓教于乐 , 也可能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利器 。 有的家长认为 , 游戏是氪金陷阱 , 会毒害青少年 。 有的游戏行业观察者认为 , 游戏对儿童的视力有影响 , 其成瘾性也是弊端 , 但孩子沉迷游戏是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 不是禁止游戏能改善的 。
这几方面的观点各有各的逻辑与角度 , 但皆是出自社交媒体中的成年人 。 而真正的游戏玩家之一——青少年 , 虽经常出现在文章中备受重视 , 却总是被点评的对象 , 而不是表达的主体 。
下文的第一部分来自一名初中生 , 他的妈妈黄灯老师 , 也就是“ 我希望所有学生都可以读完高中后再来选择人生方向 | 专访黄灯 ”这篇文章的受访者 。 在儿子讲述了作为游戏玩家对游戏的感受之后 , 在第二部分 , 黄灯老师也从家长的角度反思了她看到孩子玩游戏时自己难以克制的紧张 。
我们来看看 , 孩子眼中的游戏与家长眼中的游戏是多么的不同 , 以及家长对此的反思 。 黄灯老师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当我们聊起自己小时候 , 会说到那时的光阴常常用于在野外自由地奔跑 , 也很希望孩子可以那样 , 然而成长于触屏时代的他们 , 生活和娱乐的环境已经大不一样 , 在孤独的童年里 , 游戏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陪伴 。
初中生这样说——
你们利用互联网工作 , 却阻止我们用互联网社交和娱乐
撰文 | 杨力行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 , 也是一名忠实的和平精英玩家 。 相信同龄人都有这种经历:在难得的休息日 , 我们都在利用宝贵的一个半小时 , 去追求共同的战神梦 。 可在这个过程中 , 父母总会问“还要多久” , 我们一般都会用“马上”“一会儿”来应付 , 其实 , 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还要多久 。 到这一步 , 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就会上演 , 父母的声音越来越高 , 我们的回答也越来越不耐烦 , 后面的事情就是父母成功把手机抢走后 , 一脸愤怒 , 而我们则一脸茫然 。
【娱乐性|一名为电子游戏发声的初中生,和他紧张的妈妈】这个场景 ,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 游戏问题 , 也困扰了许多家长和小玩家 。 小孩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如此痛恨游戏 , 而家长更不理解孩子对游戏为何如此痴迷 , 甚至将游戏称为“精神鸦片” 。
在家长看来 , 孩子打完游戏后精神极其不稳定 , 甚至出现打人或骂人的现象 , 这都是游戏导致的后果 。 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 , 事情也许不是这样 。 你想想 , 你在玩推塔游戏时推得正爽 , 突然有人把你的手机没收了 , 你的心态能不炸裂吗?你能不大发雷霆吗?要收也得打完这一局再收吧?这种感觉肯定也不亚于家长吭哧吭哧奋斗一上午 , 搞出来一个文件 , 突然发现没有保存所带来的沮丧感 。
在此 , 我就以一个游戏使用者的身份 , 谈谈我的看法 。
在日常生活里 , 父母平时聊天 , 聚会 , 开会 , 连上课 , 都可以在线上了 , 也允许我们利用互联网上网课、刷题 , 可到了我们准备利用网络在游戏中放松、开心的时候 , 父母就像按下了一个警报键 , 刷地就变了脸 , 这时我只想问一句 , 你们大人开会都可以用腾讯会议 , 为什么我们的娱乐不能在线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