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 二 )


与爵关系密切的酒器 , 是角和斝 。 角和爵的造型非常相似 , 唯一区别是角的口沿两边都是尖尾 , 且没有立柱 。 角没有开口较大的流 , 其盖也不做成兽首形装饰 , 造型简单 , 带有一钮方便提起 。 斝的造型也与爵相近 , 但其口沿呈圆形 , 且体积比爵、角都大 。 斝和爵一样 , 口沿上也有两个立柱 , 斝没有大开口的流 , 故其盖基本为带钮的平盖 , 不作兽首形装饰 。 爵、斝口沿上的立柱 , 其功能不详 , 可能和固定其盖有关 , 李零新作也有类似看法 , 即怀疑爵、斝双柱与器盖配套使用 。 斝与爵的区别 , 除其体形较大以外 ,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 , 即有的斝是袋足 , 与鬲足相近 , 便于温酒 。 与爵一样 , 斝也有方形的 , 还较为常见 , 称为“方斝” , 其口沿呈方形 , 并有四足 。
尊也是殷式酒器的典型器类 , 器身呈筒形 , 有大侈口与圈足 , 像是加大加粗版的觚 。 尊和觚一样 , 无盖 , 无鋬 , 无流 , 需要用斗或勺挹取其中酒液 , 而不能像爵那样倒酒 。 尊也有器身、口、足都呈方形的 ,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四羊方尊、亚醜方尊等 , 学者多沿用李济说 , 主张方形尊属于身份较高的贵族 。 卣是经常与尊一起使用的酒器 , 李学勤《中国青铜器概说》指出 , 尊卣或尊彝组合是尊贵的酒器 。 卣的最大特点 , 是器身上靠近口沿处有一个半环形提梁 。 卣一般是圆形器身 , 敛口有盖 , 带有圈足的;此外也有方形敛口的卣 , 其足则呈方形 。 卣还有少数是直筒形、壶形的 , 但其特征都是带有提梁 。 觯的器形与尊近似 , 其特点是器身直径更大 , 口沿则较收敛 , 显得“大腹便便” 。 觯口小 , 可以加盖 , 这也是其与尊不同之处 。 彝 , 也称方彝 , 多呈方形 , 有斜屋顶形的盖 , 整体造型就像宫室 , 很有特色 。 个别彝也有提梁 , 如近出的义方彝 , 与义尊同出 , 就带有提梁 , 严格来说也应称为义卣 。 李零新作也指出 , 方彝加提梁 , 类似“提梁卣” 。 殷代也有整体为鸟兽形的带盖酒器 , 学者一般也称为尊 , 如鸮尊、象尊、牺尊等 , 但其装饰性较强 , 与一般筒形尊是不同的 。
|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
本文图片

觥是一种较奇特的酒器 , 兼具爵的大开口流、兽首形盖和器身一侧的鋬 , 与尊的器身 , 像是介于爵类器与尊类器之间的类型 , 体积适中 , 同时也兼具二者的功能 , 即像尊一样储酒量大 , 同时像爵一样有流有鋬 , 方便倒酒 。 尊有方尊 , 觥亦有器身为方形的 , 方觥的足亦转变为方形 , 不作圈足之形 。 少数觥 , 有四尖足 , 类似方爵 。 也有个别觥 , 整体造型为兽形 , 如妇好墓出土的牺觥 , 其四足就作兽足之形 。 总之 , 觥的主要特点是有开口流、半环形鋬、兽首形盖 , 器身主要呈圆形 , 少数为方形 。
壶是殷周王朝一直使用的酒器 。 壶的特点是 , 口小有盖 , 颈部较细长 , 腹部较大 , 有圈足 。 与其他酒器相比 , 壶的造型易于储酒 , 酒液不易挥发 。 殷式壶一般无耳 , 西周、春秋青铜壶多装饰衔环兽首耳 , 或兽形耳 , 但其耳基本也是装饰作用 。 壶出现较早 , 在殷代并非主流酒器 , 西周中期以后基本废除殷式酒器 , 只保留了壶 , 从这个角度看 , 壶是西周酒器的代表器种 。 壶易储藏酒液 , 而非用于经常饮酒之器 , 与西周禁酒制度相适应 。
殷王朝酒器种类丰富 , 成为殷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 西周王朝建立后 , 在其早期沿用殷代政治、礼仪制度 , 同时怀柔、任用臣服周王朝的殷遗贵族 , 全盘接受与继承殷文化 , 全套殷式酒器因此得以保留使用 , 无论是殷遗贵族 , 还是以姬姓为核心的周人贵族 , 都继续铸造使用酒器 。 这就是所谓“周承殷制” 。 西周中期以后 , 特别是穆王以后 , 在礼制变革的大环境下 , 殷式酒器基本式微 , 包括上述的觚、爵、角、斝、尊、卣、觯、彝、觥等器 , 均废止不用 , 唯一保留的酒器就是可以长期储酒的壶 , 可见西周中晚期形成的礼乐文明 , 与殷文明有很大不同 , 即大大减少了燕飨祭祀等礼仪场合中 , 酒器的使用 。 西周早期继承殷制 , 与穆王之后的礼制变革 , 均说明殷式酒器流行与使用的年代下限 , 在西周穆王之世 。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 就掌握了一个判断金文时代的工具 , 即殷式酒器上的铭文 , 一般不会晚到西周穆王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