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 五 )


【|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戈是先秦时代兵器的典型种类 , 其使用上溯殷代 , 下迄战国 , 历史悠久 , 保存至今的文物数量甚多 , 约1500件 。 戈前部为锋刃 , 后部为内 , 下刃后部向下延长的部分为胡 , 戈中部孔洞为穿 , 方便系绳将戈固定于柲部 。 殷代、西周的戈铭主要铸于内部 , 基本为族徽、人名之类的短铭 。 春秋时代戈铭铸于胡上者居多 , 内容也基本是记录作器者人名和身份 。 战国戈铭刻于内部者居多 , 内容则以“物勒工名”为主 , 记录监造者、工师、冶(工匠)三级人物之名 。
殷周青铜器的社会功用
以上概述殷周主要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自名 , 希望能为金文学习与研究者提供一些便利 。 需要说明的是 , 学界长期以来将青铜器分为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大类 , 只是出于学术整理与研究之目的 , 结合学者既有之认识 , 据其器物使用方式 , 提出的一种分类体系 , 严格说只是考古学或青铜器学的学科概念 。 我们如要说明殷周青铜器的社会功用 , 则要结合其铭文 , 与其自名 , 以古人之视角 , 来作客观之分析 , 现略述一二如下 。
殷代之铜器 , 不分酒器、食器、水器 , 均自述为祖先制作“彝”“尊彝” , 且铭记祖先日名、家族氏名(族徽) , 故其社会功用 , 皆为祭祀祖、妣、父、母、兄等祖先 。 殷器之制作与铸铭 , 着眼礼器之整体 , 而非一器一物之个体 , 故通称为“彝” , 基本不用其专称 。 西周早期 , 周王朝沿用殷制 , 作器铸铭 , 也是不论酒器、食器、水器 , 均称为祖先制作彝、尊彝 , 且与殷代相比 , 更频繁使用“宝尊彝” , 故此一时期 , 铜器之社会功用也基本是祭祀祖先 。 当然 , 西周早期也有少数铜器 , 使用其专称之例 , 说明所谓周承殷制的现象 , 也非铁板一块 , 时移世易 , 礼制也出现微小变化 , 只是未撼动主流文化 。
|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
本文图片

西周中期以降 , 特别是穆王以后 , 周王朝在礼制文化上有重大变革 , 摒弃殷制 , 树立所谓“礼乐文明”之周礼 , 其在政治制度上之巨变 , 即废殷以来之赐贝制度 , 而推行册命制度 。 关于殷代赐贝制度 , 及其在西周早期的沿用 , 可参见拙文《论殷金文的特征体系》(《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1期) , 此问题容再撰文详论 。 西周改制 , 反映在祭祀等礼制上 , 最明显的变化 , 如上文所述 , 是不再使用殷式酒器 , 如觚、爵、角、斝、尊、觯、卣、彝、觥 , 仅保留能长期储酒的壶;与此相应 , 作器铸铭也不再使用祭器之通称“彝”“尊彝”“宝尊彝” , 而改用其鼎、簋、盉、盘、壶等专称作为铜器自名 , 反映对器物个体的重视 , 器铭上“万年子孙永宝用”“用祈湏寿”等嘏辞 , 也流露出对家族绵延的现实关怀 , 这一点在西周晚期金文嘏辞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即希望祖先能降以福禄、纯佑、永命(长命) , 期冀平安长寿 , 得到天子长期重用 。 一言以蔽之 , 西周中晚期器铭所记其社会功用 , 也基本是为祖先、宗庙制作祭器 , 少数提到用于燕飨朋友、同僚、宾客及出入王命的使人 , 说明在祖先崇拜氛围浓厚的西周时代 , 礼器现实燕飨的政治功能也是存在的 。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代 , 周王朝内外服贵族 , 为加强其政治势力 , 扩大其生存空间 , 积极加强政治联姻 , 反映在礼器及器铭上 , 即媵器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 在春秋之世成为时代潮流 。 春秋时代是殷周贵族宗法社会之尾声 , 贵族作器铸铭之目的 , 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祀祖、敬宗、合族观念 , 也考虑到其现实的政治、生存需求 , 除祭祀以外 , 也用于燕飨、联姻 。 此外 , 在钟鸣鼎食的春秋时代 , 铜器已渐从礼器向用器转化 , 如铭文提到“用征用行” , 就是用作行器 , 而兵器则更明显是一种实用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