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张伯驹年谱》:凡涉及他的故事,都是传奇

张伯驹是近现代艺术收藏大家 , 以收藏《平复帖》、《游春图》、《上阳台帖》、《诸上座帖》等书画巨迹闻名天下 , 其著述并不多 , 且内容庞杂 , 涉猎尤广 , 众所周知的是其戏剧、书画、收藏、诗词等四大项;事实上则牵扯到晚清、民国、共和国等几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军事等诸多方面 。
鉴于张伯驹研究之不足 , 作者自2002年起 ,开始从事《张伯驹年谱》的编撰 , 也欲为张伯驹留下一部信史 , 本文为其新出版的《张伯驹年谱》自序 。
年谱|《张伯驹年谱》:凡涉及他的故事,都是传奇
文章图片

张伯驹先生(1898年1982年)

大约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 我刚结识梨园界的老前辈叶盛长先生不久 , 他就对我讲起张伯驹的故事 , 说 , “我这个右派 , 就是跟着张伯驹给党提意见才惹出来的 。 我觉得张老那么有学问 , 说出话来能错吗?结果我们就都成了右派 。 ”我那时只有二十岁年纪 , 哪里懂得什么 , 这却是我第一次听到张伯驹的大名 。 既然知道了 , 也就注意了 , 其后遂在《燕都》杂志上 , 不断看到有人提到这个名字 。
《燕都》杂志是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 “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 政治日益清明 , 北京燕山出版社迅速办起这本杂志 , 组织了一批历经浩劫而残存下来的老学者 , 动手写些老北京掌故 , 翁偶虹、景孤血、朱家溍、邓云乡、黄宗江、吴小如 , 都是其主力作者 。 仿佛是一件贵重的瓷器骤然被打个粉碎 , 要再复原已经是不可能的;老先生们赶紧捡拾起些碎片 , 一一作出标记 。 人的身体里有遗传基因 , 文化里也有遗传基因 。 文化的遗传基因就存在于这些碎片里 , 虽未必再值钱了 , 文化却可因此而生生不息 。 张伯驹即如瓷器碎片一般地散落在《燕都》杂志里 。 但凡涉及他的故事 , 都是传奇 。 最为脍炙人口的 , 便是在他四十岁生日的堂会上 , 他自己票演《失空斩》 , 亲饰诸葛武侯 , 而配演则是杨小楼、余叔岩等多位京剧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 相对于这一举世无双的记录而言 , 所谓“民国四大公子”的说法 , 都显得平常了 。
没有想到的是 , 我在九十年代初移居东京以后 , 家里有套香港 《大成》杂志 , 原本是汉学大家波多野太郎心爱之物 , 太郎先生晚年转让给内子 。 内子是太郎看重的弟子 , 太郎又曾问学于内子祖父波多野乾一 。 《大成》杂志的气质 , 与《燕都》如出一辙——这话其实是说反了 , 《大成》在先 , 是一群更老的老先生遭逢鼎革 , 离开大陆以后 , 寄托故国之思的所在 。
【年谱|《张伯驹年谱》:凡涉及他的故事,都是传奇】年谱|《张伯驹年谱》:凡涉及他的故事,都是传奇
文章图片

张伯驹
张伯驹又是《大成》频频出现的人物 , 不过 , 与《燕都》有所不同的是 , 张伯驹在《大成》里的形象 , 可说是毁誉参半 。 《燕都》的作者 , 不说很刻薄的话 , 讲究为尊者讳 , 为长者讳;而《大成》的某些作者 , 则是不说上几句刻薄话 , 就好像是白作了文章 。 我更为感兴趣的 , 却不是这些人是人非 , 是在《大成》杂志里 , 读到了张伯驹的《我从余叔岩先生研究戏剧的回忆》《盐业银行与我家》《沧桑几度平复帖》等多篇文章 。
在《燕都》与《大成》两杂志的启蒙之下 , 我开始收集整理张伯驹的相关资料 , 这项工作 , 断断续续 , 不想竟做了二十余年 。

张伯驹的著述并不多 , 可是内容庞杂 , 涉猎尤广 , 众所周知的是其戏剧、书画、收藏、诗词等四大项;事实上则牵扯到晚清、民国、共和国等几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军事等诸多方面 。 更为复杂的是 , 在伯驹充满个性的、坚守自由的人生中 , 他从不人云亦云 , 随波逐流 , 而是始终保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