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十年读一座城( 三 )


不同的名胜品题或景观名目 , 透露出不同的眼光 , 体现了不同的视角 , 但一般来说 , 这些名目都采取四言成语格式 , 讲究平仄 , 文采斐然 。 比如明末的《金陵四十景图》 , 这是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南京本地人陆寿柏绘制的 。 图中所绘“金陵四十景” , 包括燕矶晓望、狮岭雄观、秦淮渔唱、天印樵歌、龙江夜雨、平湖堤水、长干春游、牛首烟峦、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青溪游舫、乌衣晚照、东山棋墅、祈泽龙池、花岩星槎、栖霞胜概、虎洞幽寻、鸡笼云树、莫愁旷览、白鹭春潮、幕府仙台、天界经鱼、宿岩灵石、雨花闲览、达摩灵洞、凭虚听雨、弘济江流、凤台秋月、星冈饮兴、杏村问酒、谢墩清兴、清凉环翠、灵谷深松、长桥艳赏、报恩灯塔、天坛勒骑、祖堂佛迹、桃渡临江、嘉善石壁、冶麓幽栖 , 基本上不是前平后仄 , 就是前仄后平 , 声调谐美 。 后来清人徐虎绘有《金陵四十八景图》 , 四十八景的名目与四十景颇有出入 , 但讲究平仄和文采 , 却是同一套路 。
《旧时燕》选择陆寿柏所绘《金陵四十景图》作为插图 , 是有考虑的 。 画家陆寿柏是南京本地人 , 他所描绘的四十个景点 , 都是长时间约定俗成的 , 有根有据 。 这些景点不仅是他日常眼中所见 , 也在其行走范围之内 , 图中所绘 , 可以实地校验 , 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 《旧时燕》中写到的人物、故事 , 很多就是在图中的那些地点发生的 , 述古事 , 读古城 , 观古图 , 图文之间相互参证 , 形成较为紧密的互文关系 。 《旧时燕》全书24篇的命名 , 与“金陵四十景”同出一辙 , 全部采用四言成语的形式 , 讲究平仄调谐 , 不乏文采 。 从这一角度来说 , 这24篇也可以称为“金陵二十四景” , 只不过与“金陵四十景”比起来 , “金陵二十四景”不那么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地点 , 而是更为突出具体的人事背景 。 “金陵二十四景”穿插了很多故事 , 是动态的文字文本 , 而《金陵四十景》是静态的图像文本 。
这座城在绵延不绝的文脉传承中 , 诗意盎然
有图 , 有故事 , 文字有流动性 , 书也许就有比较好的阅读界面 , 这是《旧时燕》写作之时的初衷 。 《旧时燕》初版也有图 , 不过比较芜杂 , 新版《旧时燕》只选陆寿柏所绘《金陵四十景图》 , 一以贯之 , 别无他图 , 前后风格一致 。 南京毕竟是六朝古都 , 《旧时燕》24篇中 , 《旧时王谢》《六代乌衣》《贵妃之死》《霜深高殿》《有女莫愁》《莫愁变脸》《烟雨楼台》《骑鹤扬州》等12篇都是六朝故事 , 占了一半的篇幅 , 分量最重 。 这是容易理解的 。 此外 , 唐宋故事有三篇 , 即《百斛金陵》《细数落花》《叶落半山》 。 明清故事五篇 , 依次为《爱住金陵》《名士风流》《有足自随》《痴人说梦》《俗眼看花》 。 近代故事两篇 , 分别为《美酒生涯》《沆瀣风流》 。 有的篇章集中写事 , 如《金陵王气》《虎踞龙蟠》《青骨成神》 , 大多是围绕一个专题的多段故事的拼合 , 意蕴颇堪寻绎 。 有的篇章集中写人 , 如李白、王安石、吴敬梓、袁枚、黄季刚、王伯沆等 , 各有个性 , 耐人寻味 。 有的篇章重点写地 , 如写栖霞山的《岩壑栖霞》 , 写瓦官阁的《高阁临江》 。 每篇都穿插了文学故事 , 虽然长短不一 , 但都聚焦于一个核心主题 , 近于一篇小论文 。 但行文力求通畅 , 不用注释 , 笔法与随笔相近 。 如果把《旧时燕》各篇中的故事拆解开来 , 化整为零 , 每篇会更短小精悍 , 那就近于掌故的写法了 。 实际上 , 《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说南京》《潮打石城》二书就是这种写法 , 追求文字的清简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