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 。(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 。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
7.古代汉语怎么学 什么是古代汉语? 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
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 。
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 。
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 。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 。
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 。上下人无怨心有 。
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 。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 。”
———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 。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 。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 。
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 。
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 。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
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 。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
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 。
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 。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