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从疫情倒逼上线到后疫情时代井喷,“云演艺”何去何从?

自疫情以来,中国的演出行业遭受到了巨大打击。多轮的疫情反复,国内多地的剧场、剧院、电影院及演出团体也都被迫做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暂停演出的决定。据行业不完全统计,因疫情取消或延期的各类演出达数十万场。
线下演艺受到冲击,线上演艺乘势而起,“云剧场”“云演出”等在线演艺成为演出行业竞相绽放的舞台。2020年无疑是云上演播井喷的一年,在5G赋能、视觉技术升级的加持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多元,海量的在线演艺内容给了广大观众更多元的选择,也让重创中的演艺行业逐渐回暖。
倒逼|从疫情倒逼上线到后疫情时代井喷,“云演艺”何去何从?
文章插图
但“云演艺”的爆发式增长并不是绝对值,疫情出现时爆发,线下演出复苏后降温。正当线下演艺逐渐复苏,“云演艺”势头归于平淡之时,今年7月南京新一轮疫情向全国蔓延,一场2000余人观看的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也因出现病例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迫使线下演出再次收紧,又再次倒逼从业者对于“云演艺”的重视和探索。“云演艺”在疫情时代的走向为何?在后疫情时代又将如何常态化平稳发展?
被迫“上云”到主动谋变
【 倒逼|从疫情倒逼上线到后疫情时代井喷,“云演艺”何去何从?】疫情来临,演艺行业被突然按下暂停键,摆在经营者面前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一方面,因疫情取消、延期的大量演出需要重新根据场馆排期、剧团档期重新安排;另一方面,受政策影响,低上座率情况下大多数演出都处于“不演亏钱,演了亏得更多”的状态。
而相对于传统线下演出,线上的表演有天生的优势:低成本、门槛低、互动好、随时随地观看……
捉襟见肘的情况,线上演出的优势使行业选择走上“云端”。在短时间内,一些经营者迅速推出了一些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演出内容,但此阶段的线上演播更像是线下内容的搬运和转移,并未细致考虑网络受众的需求、小屏幕的特征,在后续商业模式构建方面更是刚刚起步。
“原先演出一张票几百块,有时候都一票难求;现在线上门票9.9,买票的观众仍然没几个。”北京某民营戏剧社执行导演一脸愁容。
这些演播内容大多被视为公益,很多制作方推出的付费点播演出也因观看者寥寥无几,止步于简单试水,有的甚至不得不放弃。
确实,把演出搬到线上,不是架一台摄像机拍摄那么简单。简单地将传统线下演出挪到线上直播,观众观看的氛围感无法与线下演出带来的现场冲击感很难相提并论,这种“搬运工”行为较难产生轰动效果。
鉴于此,一些被迫“上云”的制作方也开始主动求变,开发数字化演艺产品和将演艺资源数字化。从最初单场演出线上试水,到深化“演出+科技”提高内容品质,再到有主题、成规模的演出季出现,“云演艺”领域不断升级。
2020年4月5日,中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在腾讯视频艺术频道直播首演。演出第一幕便吸引了超过19万观众同时在线观看,相当于一个大剧场巡演一整年才能达到的入场观众数,创下了中国话剧最多单场观演人数的纪录。其独特新颖的创演方式和对疫情造成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引起热烈反响,成为戏剧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事件和公益实践,也是疫情后云演出的一次成功试水。
在剧场停业,演出停演,群众精神食粮匮乏的疫情期间,广州大剧院率先谋变,把网络平台发展为全新的戏剧舞台,打破表演、观演的地域与场地限制,使“线上戏剧”从概念变为现实,为剧场线上化运营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
随着疫情常态化,演出上云也成为常态化,之前被倒逼上云的制作方也开始主动谋变,积极适应“云演艺”带来的行业变革,思考线上观演到底看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