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发光的你|《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比真人秀更沉浸,比行业剧更真实( 三 )



在职场技巧方面 , 以第一集“上班第一天该如何和领导打招呼”为例 , 三位实习生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 观察室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小细节 , 通过对每个人的行为及效果的具体分析 , 给出了薛梦淇的“站在门口简单问好”的方式是最好的结论 。

此外 , 比第一季节目相比 , 第二季节目新增了一个“工作日志”的板块 , 用一句话总结一段节目的主要内容 , 观察室的点评在工作日志后出现 。

在很多同类型的节目中 , 职场观察室的成员通常需要对上一段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后再输出观点 , “工作日志”板块的加入让观察室直接进入观点输出的环节 , 让节目的节奏更快 , 信息密度更高 。
整体来讲 , 从行业呈现的角度 , 《闪闪发光的你》一方面从纵向扎实且清晰地呈现出了投行工作的具体内容 , 而同时 , 以横向串联社会与生活 , 并辅以合适的观察室嘉宾进行提炼 , 投行在《闪闪发光的你》中得到了更丰富、更细腻的全新刻画 。

全方位地塑造多元人物
人物是一个节目最重要的部分 , 选择什么样的嘉宾以及如何塑造人物是一个节目价值表达中的关键一环 。
冷眼认为 ,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对于人物的塑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减少固有标签 , 强调“职场成长”
《闪闪发光的你》第一季找来了30名来自海内外名校的求职者 , 通过四大象限考核、导师4V1压力面试 , 争取9个实习名额 。 面试环节被吐槽像是“最强大脑”比赛现场 , 而不断被提及的学历也让节目陷入了“学历内卷”的争议 。
《闪闪发光的你》第二季去除了“强面试”的环节 , 在介绍实习生时虽然都提及了各自的毕业院校 , 却也能明显看到节目组对学校的弱化处理 , 不过多地强调 , 只是提出了实习生之间的经验差异 。

弱化面试环节 , 不强调学历 。 可以让实习生们更“纯粹”地进入职场环境 , 尽可能地去掉他们身上除去业务能力之外的印记 , 如面试带来的学历标签和性格特征 , 以此推动人物的塑造更加聚焦在职场当中 。
2、人物形象多元 , 成长路径各异
在弱化了学历的标签后 , 节目组迅速用一系列高度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任务展现了各个实习生的特点 。
在更新招股书的任务中 , 朱光晔和王睿表现出了自己的经验优势 。 在第二轮分组的行业调研任务中 , 丛广赫展现了自己的聪明和过人的洞察力 , 薛梦淇则因为自己外向的性格显得有些“锋芒外露” 。

在后续的节目中 , 他们每个人都遇到了自己需要克服的难题 , 也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成长模式 。
以稳健著称的朱光晔在和姜成、潘俊彬组成三人小组后 , 要学着当一个更有魄力的领导者 。 个人能力突出的丛广赫在团队中一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 团队协作是他需要面对的课题 。 薛梦淇也意识到了自己显得有些“飘” , 需要更沉下来一点 。

不同的成长路线让人物群像更加丰富 , 也让不同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共鸣对象 。 另外 , 硬核而真实的职场进阶过程让人物塑造更自然 , 少了一些“编剧感”和真人秀的“跳脱感” , 让观众有了更沉浸的“追剧体验” 。
3、涵盖更多职场层级
另一个让冷眼十分惊喜的设置是这一季的人物更加的多样 , 除了实习生之外 , 还有由职场前辈组成的实习指导团 。

由中层业务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团是实习生们完成考核任务的好老师 , 比如贾光宇教实习生们使用思维导图 , 细心地教他们如何跟客户沟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