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山真男|川崎修读《忠诚与反叛》|丸山真男的“本业”与“副业”( 四 )


正如前文所述 , “古层”这一方法原本是为了克服内发与外发这一二元论的手段 。 在此意义上 , 正如丸山本人所说的那样 , 它并非文化决定论 。 但是 , 正如经常为人所指出的那样 , 我们不难从这篇文章里感受到日本的思想和历史逃不开“宿命” 。 而恰恰是这一点使论文有了独特的感染力 , 甚至带上了一种“危险”性 。
问题在于 , “古层”的实在论色彩过于浓重 。 换言之 , “古层”论令人生畏的危险气息 , 来源于“古层”的起源与生成的不透明 。 就某种意义而言 , 这在丸山的工作中也实属罕见 。 这是因为丸山思想史或“政治学”的魅力恰恰在于 , 他将被视为“实在”的对象分解为具有相关性的诸要素 , 并阐明了这些要素生成与解体的逻辑 。 用现在的话来说 , 丸山的精髓在于“反本质主义” 。 例如《忠诚与反叛》一文便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一点 。 也就是说 , 那里贯穿着这样一种视角:看似是民族的传统 , 实则是各种相冲突的思想或观念的互动(竞技的契机!) 。 相比之下 , “古层”论要“本质主义”得多 。 诚然 , 正如前文所述 , 日本式的东西的“个性”被予以超次元化了 。 但是 , 这不也意味着 , 另一方面 , “外来”与“内发”的二元论也在超次元的维度上得到了保留吗?若非如此 , 鉴于“古层”自身的杂种性 , 对它的分析本来也应该是可能且必要的(探究其生成与解体的逻辑) 。 然而 , “古层”论文中对“古层”本身的讨论 , 只是一种“描述” 。 “古层”被当成了一种“实在”的“东西” 。 而不存在生成或解体的东西 , 即是“本质”或“存在” 。 不过 , 说到底 , 主张有不变的“古层”就一定意味着是先验的吗?如果不是 , 追问它的理由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恐怕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
话虽如此 , 针对民族国家主义、女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本质主义”批判 , 一种常见的反批判是:在批判实践上 , 将民族性和性别意识加以“实体化”的方法有策略优势 。 实际上 , 丸山将“日本式的东西”予以“实体化” , 也可以从这样的“策略”角度来辩护 。 换言之 , 例如一夫一妻制虽然没有实体 , 却仍然有着和实体一样的巨大影响力 , 这种情况下 ,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实体”来处理 。 我认为丸山的“古层”论就有着这样的问题意识 。 当然 , 我们也可以用广为人知的反批判来予以反驳:这最终只会让你与批判对象成为共谋而已 。 总而言之 , 在这种意义上 , 《历史意识的“古层”》不仅在具体的文本解释上引发了许多争论 , 在政治理论的意识上 , 也同样富有争议性 。
丸山真男|川崎修读《忠诚与反叛》|丸山真男的“本业”与“副业”
本文图片

1940年左右 , 丸山真男在助教室
4
如前所述 , 丸山真男经常在“战后启蒙”的概念下被人讨论 。 但是 , 说到底“启蒙”究竟意味着什么?按照康德的说法(及福柯对此的批判) , 启蒙是“敢于明智” , 也就是“大胆地运用自己判断力的决心和勇气” 。 换句话讲 , 启蒙既不是对既定的尺度和模型的服从或追随 , 更不是对伟大知识人权威的服从 。
然而 , 当在使用“战后启蒙”这一说法时 , 无论是持肯定还是否定的立场 , 都矮化了启蒙的原本意义 。 诚然 , 丸山的著作在结构上 , 不乏以西欧近代的历史与社会为尺度、模型 , 并以此来批判性地审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 。 也可以说 , 这些讨论的背后 , 都隐含着一种普遍史的发展模型 。 而这与“所谓的启蒙”的意象无疑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