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对”话( 三 )


“这是语音自然的演化以及受临近方言 , 吴语 , 赣语 , 客家等方言和普通话 , 读书音等影响的结果 , 尤其是吴语 , 有的论文也将徽语并作吴语一个亚区呢!哈哈 , 由此看来 , 语音可是很善变哦 , 不然也不会十里不同音了 。 ”
▲春秋时代地图
注:先秦时期 , 吴越楚的话应该差不多(郑张尚芳先生说楚国人最先学习中原话 , 之后再由楚人传给吴越) , 北方诸侯国的话应该也差不多 , 不然孔子周游列国麻烦可大了 。 至于岭南地区 , 还未开发 。 自秦设海南郡象郡到汉武帝开发大西南再到三国吴蜀两国再到永嘉南渡直到南宋以后 , 中原文化一直在强势输入南国 , 同时带来了不同时代中原的语言 。
|两个世界的“对”话
本文图片

▲西汉 扬雄《方言》
注:汉语言自古以来都是雅言与方言并用的 , 一个通于庙堂之上 , 一个习于乡里之中 , 而方言又不断丰富者共同语的词汇 , 故而汉语语库之鸿博 , 渊源有自 , 就如西汉扬雄书中记载 , 那时的很多方言词已然成为通用词 。
“撇开官话方言不谈 , 针对南方的非官话方言 , 郑张尚芳先生说 , 古时候 , 华夏民族的共同语言‘雅言’(又称‘夏言’) , 一直是以古时候的河南话为标准音的 。
由于战乱频仍 , 北人不断南迁 , 带来了不同时代的中原音 , 南方人学一部分 , 学的不准就改变一部分发音 , 再加上自己原来有的一部分 , 最终不断演变 , 于是就形成了南方各地读音不同 , 词汇和句法却大同小异的方言 。
故而 , 像包括上海话、苏州话、温州话等等这些江浙方言的吴语区 , 以及粤语 , 闽南话 , 客家话 , 赣语 , 老湘语等等这些方言都保留了很多中古音 。
比如 , 闽南话有约70%的唐音 , 还有一部分上古音 , 闽南话又叫‘河洛音’ , 顾名思义源于河洛一带 , 他们把‘知’念成类似普通话‘低’ , 这就是上古音 , 那可是孔子说的话 , 哈哈 , 所以现在要考证古音 , 闽南话就是很好的佐证;
而广东那边的粤语里保留了入声韵尾[-p][-t][-k]以及阳声韵尾[-m] , 念起唐诗宋词来 , 顿挫有力 , 情感十足 , 试用粤语读岳飞的《满江红》和陆游的《钗头凤》 , 一个激昂一个凄楚 , 巧妙地利用了入声短促的效果;
江浙一带的吴语里则保留了全浊音和一系列古音特征 , 且其音韵系统和《唐韵》高度吻合 , 所谓吴侬软语 , 独特的词汇与发音是吴越文化的鲜明特征 , 在这之上滥觞出昆曲越剧等戏剧清丽的字音与细腻的曲调 , 令人如痴如醉啊!
而且普通话像‘尴尬’这些词就是来自吴语呢!
哈哈 , 这其实很有意思 , 本来的上古音中古音随时代变迁而散落各地 , 生根发芽 , 到头来 , 不同地方的方言词汇又融入全民的共同语 , 丰富汉语的语库 。
有了各地的方言 , 我们的共同语永远不会枯竭 , 永远推陈出新 , 永远带着各地的烟火气!(而且各地的口音也让普通话生色不少 , 不然都是字正腔圆 , 多没生气哈哈!)
故而这些语音不仅仅是交流工具 , 还是艺术载体 , 更是华夏文明丰富多彩的展现!
而且各地方言还是古音活化石 , 所谓‘音韵明则六书明 , 六书明则古经传无不可通’ , 古音是了解古籍和古代文化的十分重要的一把钥匙 , 故而100年前 , 章太炎先生说“方言不可废 , 为其有古音存焉”!
加之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官话和方言两条道路相辅相成的 , 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
这时我早已浮想联翩 , 没再注意小唐的唠叨 , 忽然灵机一动便说道:“难怪 , 上海话你脑子‘瓦特了’和我这里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