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刘先银经典点说上德不德,每一次相遇教会你体验世界的路径,不谅人只代一转语( 三 )


现以“秦始皇议帝号”一事为例 , 来比较易中天中华史与其他同类作品的优劣 , 结论如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写的最简略 , 没有史实错误 。
蔡东藩《前汉演义》写的最详细 , 直接引史料原文 , 没有史实错误 。
柏杨《中国人史纲》没写推五德之运 , 没有史实错误 , 文笔很好 , 且批评了谥号制度的荒谬 。
张荫麟《中国史纲》写的最完整最准确 , 没有史实错误 , 文笔很好 , 史观符合历史实际 。
易中天《秦并天下》推德运和议帝号都写了 , 但史实多处错误 , 文笔轻佻、散乱 , 史观错误 。 其一皇帝一词 , 是秦始皇议帝号第一次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名词;其二皇帝不是黄帝 , 也不是什么“天下之中体现了黄土之德的伟大创造者”;其三 , 皇字本来就是形容词 , 后来演变成名词;其四 , 五帝三皇的三五之数体现的是古代的数术观念 , 并非多了就掉价;其五 , 秦始皇是自以为超越三皇和五帝才取皇帝为尊号 , 而不是在三皇之下 。 其六 , 皇帝不是皇也不是帝 。
我判断正误的标准是顾颉刚先生的两篇论文 , 《三皇考》和《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 。 这两篇论文是目前对三皇、五帝问题最为详尽和准确的研究成果 。
总之 ,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 , 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位中文系出身、号称研究美学的通俗历史作者带给我的美感 。 刘知几的“才学识” , 易中天中华史一样也没占 。 非但没占 , 还尽是错误 。
《离娄上》共二十八章 第一章 , 一是仍然强调规矩规范 , 也就是“遵先王之法” , “行先王之道”;二是应当“事君以义” , 以“守义”责难君主才是“恭”和“敬” , 而认为君主没能力实行仁义 , 那是戕害君主 。
第二章一是讲君主和臣子都当尽责 , 君主要法尧舜 , 臣子要像舜事尧那样事君;二是讲君主不能残民以逞 , 否则“人相食 , 要上书的” , “虽孝子慈孙 , 百世不能改也” 。
第三章讲天子、诸侯的土地是否保得住 , 完全取决于是否实行仁义 。
第四章讲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当反躬自问 。
第五章讲要齐家治国首先要修身 。
接下来的几章或讲治国“不得罪于巨室”;或讲“顺天者存 , 逆天者亡”的道理;或讲和不仁的人商议 , 乃自取其辱;或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 不实行仁政而失去民心 , 非死即逃;或讲仁和义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 而抛弃仁义 , 无异自暴自弃 。
十一章讲真理并不遥远 , 只要爱父母 , 尊长辈 , 天下就太平了;这与《论语·述而》“我欲仁 , 斯仁至矣”意义相近 。
十二章讲若要做好每件事情 , 应当先抱持一个“诚”的态度 。
十三章讲行仁政必须善待年长的贤人 。
十四章讲兼并战争导致人民大量死亡 , 所以“善战者”必须“服上刑” 。
十五章讲观察眼睛能看出一个人的善恶 。
十六章讲人的善良不是通过甜言蜜语和笑脸能够伪装的 。
十七章讲通权达变的道理——尽管男女授受不亲 , 但嫂溺也须援之以手 。
十八章讲“易子而教”的道理 , 因为父亲教子会伤感情 , 这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
十九章讲侍奉父母不能仅仅“养口体” , 还要“养志”——让他们心情愉悦 。
二十章讲国家要想治理好 , 君主必须率先垂范 。
接下来的几章 , 或讲赞扬和诋毁都不可避免;或讲一个人若不必负责 , 便会讲话随便;或讲好为人师是个毛病;或讲远方的学生到了老师所在之地 , 就应赶快来拜见;或讲吃吃喝喝不合古人之道;或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