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刘先银经典点说上德不德,每一次相遇教会你体验世界的路径,不谅人只代一转语( 四 )


二十七章讲仁义智礼乐的实质 , 是从侍奉父母顺从兄长开始的 。
二十八章讲大舜如何顺从父亲 , 使他高兴 , 以此使得全天下的儿子都能孝顺;尽管这父亲十分残忍 。 归根到底 , 这部分讲的都是君臣父子各色人等的行为规范 。
孟子曰:“离娄之明 , 公输子之巧 , 不以规矩 , 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 , 不以六律 , 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 , 不以仁政 , 不能平治天下 。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 不可法于后世者 , 不行先王之道也 。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 徒法不能以自行 。 《诗》云:‘不愆不忘 , 率由旧章 。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 , 未之有也 。 ”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的视力 , 公输般的手艺 ,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 , 也不能画好方和圆;即使有师旷的听力 , 如果不用六律 , 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 , 如果不行仁政 , 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 现在有些诸侯 , 虽然心地仁慈声名远播 , 但是老百姓却感受不到他的恩惠 , 他的治国理政也不能成为后世的楷模 , 这都是由于不贯彻实行前代圣王之道的缘故 。 所以说 , 光有颗善心 , 不足以治国理政;光有好办法 , 它自己也不会贯彻实行 。 〔必须两者都有 。 〕《诗经》上说:‘不出错 , 不遗忘 , 都按既定方针办 。 ’依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 , 是从来没有过的 。 ”
“圣人既竭目力焉 , 继之以规矩准绳 , 以为方员平直 , 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 , 继之以六律正五音 , 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 ,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 , 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 , 为高必因丘陵 , 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 , 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 不仁而在高位 , 是播其恶于众也 。 上无道揆也 , 下无法守也 , 朝不信道 , 工不信度 , 君子犯义 , 小人犯刑 , 国之所存者幸也 。 “故曰 , 城郭不完 , 兵甲不多 , 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 , 货财不聚 , 非国之害也 。 上无礼 , 下无学 , 贼民兴 , 丧无日矣 。 《诗》曰:‘天之方蹶 , 无然泄泄 。 ’泄泄犹沓沓也 。 事君无义 , 进退无礼 , 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 犹沓沓也 。 故曰 , 责难于君谓之恭 , 陈善闭邪谓之敬 , 吾君不能谓之贼 。 ”
“圣人既已用尽了视力 , 又用圆规、曲尺、水平仪、绳墨来制造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器物 , 各种器 物就用之不尽了;圣人既已用尽了听力 , 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 , 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已用尽了脑力 , 又实行仁政 , 那么 , 仁德便广被天下了 。所以说 , 就像筑高台一定要依靠山陵 , 挖深池一定要依赖沼泽那样 , 治国理政不依靠前代圣王之道 , 能说是聪明吗?因此 , 只有仁人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 不仁的人处于统治地位 , 就会把他的罪恶扩散给群众 。 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 , 在下的没有法律制度 , 朝廷不相信道义 , 工匠不相信尺度 , 官吏触犯义理 , 百姓触犯刑法 , 这样的国家还能勉强存在的 , 真是太侥幸了 。 “所以说 , 城墙不坚固 , 军备不充足 , 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 , 经济不富裕 , 不是国家的祸害;但如果在上的人没有礼义 , 在下的人没有教育 , 违法乱纪的百姓都起来了 , 离国家灭亡的日子也就没几天了 。 《诗经》上说:‘上天正在动 , 闭嘴莫起哄!’瞎起哄就是喋喋不休的意思 。 侍奉君上无忠义之心 , 举止进退失礼仪之节 , 一说话便诋毁前代圣人之道 , 这样便是‘喋喋不休’ 。 所以说 , 用尧舜之道来要求君主才叫作‘恭’;向君主宣讲仁义 , 堵塞异端 , 这才叫‘敬’;如果认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