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披荆斩棘的哥哥》尴尬一幕,林志炫撕开了职场残酷真相( 二 )


组队合作 , 矛盾冲突是常态 , 管理者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了团队合作的效率和结果 。
03
好的专家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
林志炫和李响的这一幕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力强者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 。
林志炫是艺术家、是众人口中的歌神 , 在音乐领域里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 但在担任团队leader的时候 , 他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团队合作中面临的问题 。
林志炫和李响之间的矛盾就像是一个60后领导和90后职员间的掰头 , 互不理解对方的用意 , 而领导只是一味地希望劝服小年轻听话 。 李响委屈地直言 , 他想做的事情被别人以爱的名义包裹住了 , 林志炫的态度就像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

记得在去年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中 , 某一期选歌 , 姐姐们把实力最好的丁当推选为队长 。 但是在歌词分配以及排练的过程中 , 丁当根本没有一个队长的担当和自觉 , 在队员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意愿时 , 她没有站出来拍板决策 。 最后 , 团队合作的《艾瑞巴迪》成为当场最差的舞台呈现 。
可见 , 领域内的专家 , 实力即便很强 , 但是和管理团队 , 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 。
任命或推选管理者时 , 更重要的是看责任心和管理能力 , 而不是专业水平 。
成为专家和成为管理者 , 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
04
加入一个新的团队方向一致很重要

林志炫或许不是好的管理者 , 但他是个不错的招聘官 。 在自由组队的环节 , 他立刻拉上同为艺术家的李云迪 , 接着便是招揽舞蹈艺术家李响和刘迦 。 在招揽李响的时候 , 另一组也在争取李响的加入 。 林志炫用一句“我们是专业的 , 不要去想比拼了 , 我们要做的东西是引领 , 是要带着别人”吸引了李响的加入 。

表面看来 , 林志炫+李云迪+李响+刘迦的全员艺术家阵容 , 确实是很无敌的 。 但是对于李响和刘迦而言 , 他们在加入团队之前 , 只看了团队实力和阵容 , 便兴冲冲地加入了 , 没有去思考自己想要的和队长想要的是否一样 。 李响推掉了很多可以呈现专业舞者实力的活动 , 来参加这个节目 , 是想要寻找突破、挖掘另一种可能性的 。 但是加入林志炫组后发现 , 林志炫并不想让他们唱歌 。
在这件事上 , 林志炫的出发点没错 , 李响和刘迦在意的点也并不是扭捏作态 。 只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 , 却硬凑在一个团队里 。 当你选择加入一个新的团队或公司 , 除了了解清楚团队实力和资源能力外 , 看其价值观和目标方向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 ,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
目的地不同 , 只有两种选择 , 一是妥协 , 二是离开 。
但都浪费了各自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
所以 , 从一开始就选对同路人很重要 。
05
团队协作中
只考虑自己是自私的行为
初舞台表演 , 林志炫与张智霖、梁汉文同组演唱 。 为了追求自己嗓音的最好状态 , 林志炫和节目组协商把自己安排在尽量晚的时间去排练和录制 , 因为他的“最佳状态只能是晚上” 。 并大方称就算把他的部分安排在最后一个录制也没关系 。 乍一听 , 他真的很专业 , 也很自律 。
但是这并不是他单人的solo舞台 , 作出这种调整的时候 , 他是直接和节目组协商 , 而没有事先与队友商量的 。 追求完美主义没有问题 , 但是捆绑队友一起 , 是不是有点不礼貌了呢 。

团队协作不同于单打独斗 , 每个人的实力水平或许并不一样 , 但即使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 也必须善于与他人相互配合 , 才能使团队“成事” 。
相传有家公司在招聘员工时 , 会把应聘的人带到农场 , 并随机将每两个人分成一组 , 然后给每组发一把锯子 , 要求他们合作将一根圆木头锯成两段 。 在锯圆木头时 , 有的组两个人不能相互配合 , 拉拉扯扯费了很长时间才把圆木头锯开;有的组两个人很快就磨合好 , 能相互配合 , 用了很短时间就把圆木头锯开 。 后来人们将此称为“拉锯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