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感知论》独家发现:对唯物主义客观认识的重大更正

崔健:
《感知论》理论体系中的范畴、概念之三——感知体和被感知体《我读感知论》系列文章之十六
上篇文章阐述的“感知运动”这个范畴,揭示了存在中的一切事物的本质,不过是符合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的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万千形态,不过,它还有另外一个很形而上又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感知体”和“被感知体”之间的无间互动。
逻辑|《感知论》独家发现:对唯物主义客观认识的重大更正
文章插图

感知体:来自于非感知界的“感知意识本体”,自身携带着完美的规则和逻辑,这套充满了设计感的规则和逻辑,其运行的完美属性,表现出了其先验性的追求“愉悦”的特质。但请注意,这里的“愉悦”,绝非是人的某种情绪,之所以用这个词,纯属是借用习惯用法,在《感知论》的语境中,“愉悦”指的是一种因为完美设计、流畅运行而产生的持续、稳定、有序、活跃的运行状态,存在中的这种运行状态,是建设性的,积极向上的,投照在人的精神性意识中,我们本能的会感知到“愉悦”。而相反的话,断续、震荡、无序、萎靡,则是我们先验性的避之犹恐不及的破坏性的状态,令人恐惧不安,那样的状态,是破坏性的、消极的,根本无法持续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厘定出下面这个判断:感知意识本体之所以从非感知界中涌现,并作为本体演绎出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感知界),从技术层面讲,依靠的是一套完美运行的感知规则和感知逻辑,从驱动力方面讲,是因为它要追求愉悦,并且一定要使愉悦最大化。这样一来,有了方案,有了动力,这个项目就可以运行了。
感知意识本体因为追求“愉悦”的冲动(就像我们看到绿水青山时体验到的那种先验的愉悦一样),要演化一个精彩绝伦、无限可能的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第一条原则、也是逻辑前提,就是:存在必须相对于主体而存在,没有主体的存在无法存在。具体来说,感知意识本体一旦开始了世界之初的演绎,哪怕是最原始、最低级的萌芽状态,也立即就产生了存在和感知存在的对应性的主体,否则,存在将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存在,更不知道为谁而存在,当然,反过来说,也就没有什么主体知道还有存在这么一种东西在存在。即使我们无法确知那个萌芽状态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存在、那个状态下对应的主体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主体,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存在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主体成对、同时出现的判断。因为,逻辑必须这样运行,否则,世界无法存在。
存在及其相对应的感知主体,在《感知论》的语境中,具象到形而下的现实中,分别被称作“感知体”和“被感知体”,它们在“感知意识本体”因为追求“愉悦”的冲动而欲创世的一刹那就产生了。
逻辑|《感知论》独家发现:对唯物主义客观认识的重大更正
文章插图

【 逻辑|《感知论》独家发现:对唯物主义客观认识的重大更正】“感知体”,通俗理解,就是我们常规认知中活着的东西,活着的本质意义之一,就是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按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识能力的生物体。我们非常熟悉这些表达,因为这些概念符合直觉,是我们熟悉的唯物论里的说法。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范畴,就是“生命”。但是,《感知论》坚决否定生命这个说法,它认为,就是因为这个错误的生命理念所引申的伦理体系,让人类一脚踏入混乱不堪、艰难困苦的无望之境,直到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危机重重的世界。而“感知体”这个范畴,坚定又彻底的避开了“生命体”的立场,在一个全新的逻辑前提基础上,站在感知的立场上,重新引申一套感知意识模式下的伦理体系,以彻底解决生命意识所带来的一切问题,为现代文明提供一套完整的转型升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