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从书中到书外——重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二 )


大会之后的德国、瑞士之行,让我有机会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了周励。
记得在德国“童话之旅”中的小城维尔茨堡,主事者安排了一顿典型的欧洲烛光晚餐。全木质结构、古色古香的餐馆小屋,长条西餐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精致的欧式餐具旁边,幽幽烛火正烧着火锅似的靓汤。同行一位老师不慎将桌上的蜡烛碰倒,桌上“腾”地窜起一条火龙。一桌人全都惊呆了,没人反应过来,也没一个人敢动。只有周励,在惊叫一声之后,挺身而出,用手上的餐巾布,迅速扑灭了正在燃起的火龙。
那一刻,我正坐在与周励平行的另一条方桌上,清晰地目睹了发生的一切。想起来都是后怕:那晚的每台餐桌上,都配着小型煤气罐。如果没有及时扑灭燃起的火苗,一旦碰上煤气罐,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每回想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都不由地心惊肉跳,对周励在关键时刻的反应敏捷和果断勇敢,钦佩不已。
德国|从书中到书外——重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文章插图
周励在西藏
周励近些年选择了写作和游历世界的生活方式。她的旅行,绝非度假式的休闲旅行,更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那趟德国、瑞士之行,让我惊讶于她对政治、历史、文学的深刻了解以及独辟蹊径的眼光。
瑞士日内瓦,许多人在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一些人利用空闲时间逛街购物,她却轻车熟路地带着我们去看托尔斯泰曾下榻的旅馆、茜茜公主曾疗养的酒店。后来,在她新出版的《亲吻世界》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横跨中西,纵观古今,以史为鉴,她的游历足迹和她的所思所想,绝非常人所能。
周励此时正做第五次西藏之行。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她每天发布的每条消息。我知道,在她笔下,今后肯定会有带着西藏色彩的文字出现。
为写这篇短文,在事隔28年之后,我再次重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没料想,经历了多年的海外生活之后,这本书带给我的感佩、感想,绝不亚于当年。跟着周励,一道沉思、一道迷茫、一道欢笑、一道品味生活的各种滋味。
好的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今天,再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隽永的句子,仍然回味无穷——
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轻易地割舍了历史,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想起珍惜往日曾挥霍和厌倦的一切,包括故乡,也包括自己的过去,时光之船载着我们向前漂流,却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原点。(刘瑛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