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六 )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接下来要提到的是需要清理的第二种人类痕迹:微塑料 。 这个项目当时是跟荷兰自由大学的一位做环境领域研究的化学家和环境学家Heather Leslie合作的 , 她主要做关于微塑料的研究 。 一般我们可见的塑料垃圾经过填埋或者废弃冲到海洋或者埋在土里 ,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降解 , 但当这些塑料降解到一定的尺度的时候是很难被进一步降解的(虽然在小于5毫米以后它们可以仍然可以被自然降解 , 但降解的速度比原来慢很多很多倍) 。 这样产生的微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 它的遍布程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 比如我们吃的海盐的颗粒里就有微塑料的存在的 , 包括一些深海的生物体内也会有微塑料 , 所以我们制造的人造物又重新的回到了环境当中 。 我通过科学家提供给我的配方去清洗土壤颗粒 。 这个配方可以被通俗地理解为洗涤灵加上盐 , 洗涤灵先把塑料颗粒和土壤颗粒剥离开来 , 然后盐通过密度让塑料颗粒浮到水的表面 , 于是经过清洗和漂洗的过程 , 我从观念上(因为不可能100%清理干净)把下方土壤的人类痕迹清洗掉 。 展览现场有八块土样 , 四块是来自外面的坑壁 , 中间四块是来自我清理过后的土壤 。 那么大家可以设想到如果你走在这之间就好像是走在了一个坑壁的边缘之上的状态 。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最后再简单总结一下这个项目 , 其实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悖论 , 因为它其实是在讨论什么是自然 , 因为当我们提到自然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地方常常是原始森林、沙漠等 , 其实我们理想的状态是无人区 , 是一个完全单纯的自然环境 , 但其实不是的 , 因为随着全球的空气流动 , 物质交换 , 以及我们过量的碳排放等其实都会随着空气流动沉降在世界的各个角度 , 所以现在很难说世界上某一个角落还有真正纯正的、非人的自然 。 这就是我们在讨论的第二自然 。 所以这个项目其实是创造了一个悖论 , 就是当我在一个人造的土地上把里面的人造物去掉的时候 , 那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这块土地?首先它不可能回到我们理想中自然的状态 , 但它又是一个人造的非人的土地 , 它是一个悖论的状态 。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 , 这样一个悖论的状态来回应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感受 。
张之琪:我稍微简单回应一下 , 因为我在来之前研究了郭城的作品 , 觉得这个作品确实跟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挺相关的 , 刚才他提到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观念 , 我就想到罗安清在《末日松茸》开头的序言中也提到说她想用这本书提出一个新的观念叫第三自然:尽管受到资本主义掌控 , 但是人口维系的一种生存方式 。 在我看来很有趣的是这本书洋溢着一种乐观的tone(语调) , 就是说尽管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回到一种未受资本主义干涉过的纯粹的自然的生活状态当中 ,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目前的环境下去做一些改变 , 或者说维系一种生活 。
郭城刚才提到的他工作的这片土地是一个废弃船厂的遗址 , 那么在这本书里作者也多次提到废墟这个概念 , 它里面讲的是林业废墟 , 比如一些大规模集中种植的人工林完全死掉了或者被砍伐殆尽之后 , 它的土地上长出了很多真菌 , 包括松茸 ,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很乐观的信息是说:在我们看似是废墟 , 已经没有办法挽救的环境当中依然可以长出有价值的东西 , 这个生长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自我更新的持续的力量 , 这个力量不是人类想象中的 , 即一种进步的、发展的单一的方向 , 而是在一种偶然和不确定当中完成的一种持续和更迭 。 我认为这是作者一个比较乐观的愿景 。 另外废墟这个概念对我们讨论现代性也挺有意义的 , 包括我们刚才讲的这种实体性的废墟 , 包括像本雅明的理论当中讲的现代性其实是一种废墟的状态 , 那既然必然生存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或者现代性的废墟上面 , 我们接下来要怎么走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