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二 )


艺术家内野夏子在视频里也提到说他之所以想通过菌母作为一个媒介来做作品 , 主要是想用菌母作为一种不同的替代性的经济形态的一个隐喻 , 这个经济形态的特性就在于:你越去分享它 , 它越能够不断地自我复制 。 就像菌母一样 , 它其实是在不断的分享过程中生成更多的菌母 , 所以她认为发酵是一个共享和合作的过程 , 而我们现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主要是竞争和累积的过程 , 她希望通过艺术来表现一种不断自我生成 , 基于分享的慷慨的新的财富观念 。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Scobies展览现场 , 2020 , Galerie Allen
我在看完他们的对谈后 , 主要想到的是去年初刚出了中文版的《末日松茸》 , 副标题是“在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 作者是美国的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 , 她主要研究的是松茸这种昂贵的食材在全球的交换体系当中的流通过程 , 以及从采摘到交换 , 最后如何把它搬上餐桌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当中的一些知识生产的内容 。 其中也有一些片段涉及到了松茸作为一种真菌的一些特性 , 跟我们看到的短片里面提到的菌母有一些关联性 ,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这本书中的观点 。 作者首先讲到我们可能普遍认为蘑菇是一种植物 , 但相比于植物 , 其实真菌更接近于动物 , 是需要觅食的 。 它觅食的方式就是和一个植物结成一种共生关系 , 由于真菌是体外消化的一种生物 , 所以它会将它的消化液排到体外 , 然后用消化液来分解它周边环境中的一些物质来形成营养 , 然后这些营养会被它吸收掉 , 同时它分解的这些物质也会改变土壤 , 或者形成一些水分和养分来滋养跟它共生的植物 。 她指出现在我们地球上有很多植物可以在一些非常干燥的环境当中生存 , 而不是一定要生活在水中是真菌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改造土壤所形成的结果 。 再比如说 , 森林里面会有一些朽木 , 真菌可以分解这些朽木来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 , 然后让这些营养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去滋养新的生命 。 除了作者在书中主要讨论的松茸 , 还有其他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菌类 , 比如牛肝菌、鸡油菌、松露等 , 其实都是一种真菌的子实体 , 这种子实体也是在跟植物的根部的紧密的共生关系当中形成的 , 它会摄取到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 , 同时分解出一些水分和矿物质来滋养植物 。 所以罗安清在书里提出的一个概念跟我们刚才讲的“共生”和“互养”有点类似 , 叫做交染(contamination) , 它指的是一种物种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跟另外一种物种合作 , 合作的过程中他们要克服彼此的差异 , 从而达到一种所谓“交染”的状态 , 但同时在一个物种向另外一个物种完全开放自己的过程中 , 也意味着它会因为他者的存在而变得脆弱和不确定 , 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所谓的共生关系 。
|论坛回顾|艺术与生态
本文图片

作者从松茸的生存方式开始引申 , 聊到一些对于人类比较有借鉴价值的观点 , 比如她认为真菌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长时间内是被低估的 , 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传统的进化论的框架里面 , 人们认为两种不同的物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 , 这种关系要求他们彼此消灭对方 , 认为共生关系是一种比较反常的现象 , 而不是理解生命的一种必要条件 。 人们认为生命是单一物种自我复制的过程 , 而单一物种需要独自面对进化和环境的挑战 , 作者把这个称之为生物自我创造的故事 , 故事的核心是物种繁衍 , 是自足的、自我组织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