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赵明诚的学历看北宋的学制( 二 )
先说经济待遇。宋徽宗规定,外舍生每月可领津贴850文,内舍生和上舍生每月可领津贴1090文。这大大刺激了生员的学习积极性。再说政治待遇,“如学行卓然尤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闻奏,中书考察,取旨除官。”
查赵明诚年谱,他并没有参加科考的记录。崇宁四年,刚刚从太学毕业的赵明诚即授鸿胪少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实行了新的教育改革,“尽罢科举”,实行“舍选”。即是说,废除以往的乡试和礼部考试,取仕直接由太学推荐。《宋史·选举一》说,“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太学就成为全国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不仅官宦人家,士庶子弟也可由此获得参加殿试的机会,国子生却可以附属于太学“升贡”,太学一下子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途。
这个改革实行了七年,似乎也有缺陷。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又恢复科举考试,然而“舍选”并没有废止,两条取仕的路并行。朝廷仍然看重“舍选”的状元,就使太学格外引人注目。
文章插图
赵明诚的命运随着父亲赵挺之的起落而沉浮。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遭蔡京诬陷,导致在京的亲戚、家眷均受株连。赵明诚入狱,一番审查,却“皆无事实”,遂被放出。其母郭氏夫人无奈之下,带着三个儿子和儿媳李清照回到青州。
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才被起用为莱州太守;宣和七年(1125)改任淄州太守,这时候离北宋覆亡已经不远了。两年之后发生靖康事变,北宋覆亡。时代进入南宋,国子学统归于太学。
在南宋,太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咸淳临安志》记载,太学生在籍1700余人,其中上舍生3人,内舍生260人,外舍生1400人,国子生80人。国子学并没有消失,仍然依附在太学的体制内。阶级的意识是强烈的,他们时刻需要身份的彰显。南宋光宗时,有人上疏要求于“太学内辟一斋”供国子生“处之”。他们不想与下等官员或庶民子弟混同学习,但这些自诩高贵的国子生终没有什么建树。
南宋时,倒是书院繁荣起来。北宋时就有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盛名于世,一番战火劫掠,尽成残垣。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到南康军任职,即命令修复白鹿洞书院。书院修复,他亲自制定学规并执教,提出学有五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儒家的“学而时习之”具体化,学习育人,学习塑人,学习圣人。他特别强调“笃行”,认为笃行的标准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笃行之端,起于修身,修身之要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起道不计其功”。说到底,教育的宗旨是“德”为先。
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pantone|从“中国红”开始,解码千年传统色
- 反派@四本黑暗流小说,主角化身反派,横推四方,从头燃到尾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电话|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 接纳!《论语》:改变命运,从学会接纳开始
- 小说$深爱沈从文的小说,细品他十句格言,文化底蕴深厚,凸显其人生观
- 反差&从一场生日宴的安排,看两个女强人的性格,反差真大
- 豪爵|主要通勤,周末跑烂路去钓鱼,从越野车看到了ADV,如何选?
- 书法|评展 | 失去灵魂的书写——从一场清代楹联展谈起